Tuesday, 19 April 2011

求全在聲

4月19日 星期二 00:02
北宋《麻衣神相》一書,有「求全在聲」之說。如某人面相甚好,但聲音沙啞或微弱,也是美中不足。某人面相不佳,但聲線清秀或洪亮,卻可掩蓋瑕疵而成吉利之相。前者是十清一濁,後者是十濁一清。

未見其人,先見其聲。打電話查詢事情、高聲演講、開會辯論、面試介紹自己等場合,聲音洪亮或清秀,發音字正腔圓,可以彰顯自信,得人歡喜,或令人信服,故此鍛煉發音及發言之術,可以促使自己成功,甚至有助養生。因發言講話,娓娓動聽者,則須頭腦清晰及送氣均衡。魏晉之名士在山谷長嘯,發一音,拖長韻尾,渺渺裊裊,就是練氣之術,如京戲之吊嗓子或粵曲之開腔。

粵語傳承秦漢古音,抑揚頓挫,腔調完整,然而不善發音,也會挫傷聲帶,聲如破鑼,變成「豆沙喉」。普通話則是明朝的南京官話轉變而來,加上滿洲人的改造,故此發音容易,偏向輕清,無合口音及入聲,無激昂抑忍之音,卻可以保護聲帶,壞處當然就是令人容易短話長說,喋喋不休。

例如廣東話甚多h音,如克服的克、黑白的黑與黑暗的黑,發音清楚,卻甚為費力。粵語克服(haak1 fuk6),前者是h音,兩者都是短促的入聲,靠聲帶錯落而發聲;粵語之黑白(haak1 baak6),前者是h音,兩者都入聲;黑暗(haak1 am3或hak1 ngam3)則前者是h音,後者是顯示閉合的合口音m。粵語講「克服」,短促之入聲,顯示事情解決,真的克服了。黑暗的粵語發音,也是吞食光芒之聲,兩者都是音義合一,卻難為了聲帶。粵語人說「克服困難」,就很辛苦,決不會再亂說「克服當前的一切困難」之類的了。

普通話呢,發音輕鬆,粵語發自深喉的h音,變成普通話發自上顎的k音,如克服(kè fú);或保留h音,元音a弱化為ei,如黑暗(hēi àn)、黑白(hēi bái),省了氣力。有時變成舌尖的x音,如粵語的享受(heung2 sau8) 變成普通話的享受(xiǎng shòu),容易講了。

有時粵語排斥某些北方語彙,也是由於發音辛苦。如廣東人講「食飯」(sik6 faan6)尚稱容易,講「吃飯」(hek3 faan6)就苦不堪言。「食」和「吃」都是發音費力的入聲,加上h音,難上加難了。怕了h音加入聲,廣東人寧願食飯,也不吃飯。除了廣東人好講古語之外,也是「吃」不消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