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6 May 2011

粵謳在文學上底地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00:54

詩歌是表現感情底文字,所以他底語風越庸俗越能使大多數的人受感動。現在新詩底運動,守舊或固執的人皆期期以爲不可,曾不想到這種運動不是近年才發作底。一說起詩,大家都推到唐朝。但唐朝底詩也不盡是貴族的或古黃的。單說不避庸俗一節,自劉禹錫底《竹枝新詞》寫出來,不久就盛行通國,在詩史上也不能埋沒他底位置。白詩底風格滿有民衆的色彩,也可以說是革盛唐以前諸體詩底命。竹枝詞不能佔很大的勢力,不是因爲他不能感動人,也不是容易流行,乃是受科舉制度底束縛。但這種體裁,一經發表,各處俚俗的詩歌有些就因此美化了。

  我留到一所地方,必要打聽那裡底歌謠或民衆的文學;在廣東住得最久,對於那省底歌很有特別的興趣,所以要把個人以爲最好的那一種介紹出來。廣東底民衆詩歌底種類很多,如南音,龍舟歌,粵謳,山歌,等,都是很通行底。這些歌全用本地方言寫成,各有他底特別性質;現在單要說底,就是粵謳。

  沒說粵謳以前,我先略略介紹粵謳底創作者。粵謳不是很古的骨董,是近百年來招子庸創作底。招子庸底生平無從稽考;所知底,是他底別號叫明珊,在清道光年間曾做過山東青州知府。他底第一本創作,冠名《越謳》,在道光八年(1829年)出版于廣州西關澄天閣,內容共計一百二十餘首。後來寫這類韵文底人越來,《越謳》便成了一種公名;甚或將書內第一篇《解心事》來做招子庸所做那本底名字——叫《招子庸解心事》。

  東方的創作者愛用外號,常不願把自己底真名寫來,有時竟不署名;所以名作多而名作家底事迹少。若是現在到廣州所各縣走一走,我們必要理[會]無論是誰,少有不會唱一二枝粵謳底。他們所唱底未知盡出于子庸手筆;但從實質看來,可以說是他用本地方言把他底詩思想表現出來底結果。

  招子庸創作粵謳的動機在哪裡呢?講到這層,或者可以在書中找出一點他底行略。相傳他要上北京會試底時候,在廣州珠江上和一個妓女秋喜認識。彼此互相羨慕,大有白頭偕老思想。無奈子庸趕著要起程,意思要等會試以後才回來娶她。秋喜欠人些少錢債,在兩三個月中間,從不曾向子庸提過;子庸一去,債主隨來,她被迫不過,便跳入珠江溺死了。子庸回來,查知這事,就非常傷悼,於是作《吊秋喜》來表他底傷感。在粵謳裡這是他底“處女作”。

  招子庸是一個富于悲感底詩人,自從受了這場戟刺以後,對於青樓生活便起了無量悲心;所以《粵謳》裡頭什之八九是描寫妓女底可憐生活的。描寫戀愛底詩,文,小說,歌曲等,大約有兩種傾向;第一,是描寫肉欲,或受性感束縛底;第二,是描寫幽情,或顯示同情感動底;子庸底《粵謳》是屬於第二種;我們一讀他底《弁言》就知道。他底《弁言》祗有兩句,是:“《越謳》篤摯,履道士願,樂,欲聞。請以此一卷書,普度世間一切沉迷欲海者。”

  粵謳底描寫法,和東方各種詩歌差不多;都是借自然現象來動起等等人事的情感,幷且多用象徵的描寫法。 (Cecil Clementi)于1904將《粵謳》譯成英文;在他底譯本底緒言中說過:東方的詩從沒有像希拉詩所用底擬人法。拿戀近這事來說,在西方便要把他描成一個有翼的孩子,執著弓箭向那色男色女的心發射;或描成一個頑皮女孩,御者,蕩人,奪來的孩子,酒保,賭徒,等;但在中國,這種物質的擬人法是找不著的。中國的心思多是玄學,或理想的,所以詩人著力底地方,在象徵化愛者,而不在愛的情感(Love-sentiment)。從這一點看來,粵謳底性質屬希伯來的(Hebraic)多,而屬希拉的(Hebraic)少。我們將《粵謳》來和《雅歌》(《舊約》第二十二卷;許地山新譯本,見《生命》第二卷第四、五册。)比照一下,就知道二者所用象徵很多相同底地方。

  到這裡,我們就要討論一點《粵謳》體裁了。在詩裡,有興體(或抒情體),賦體(或叙事體),散體(或散文體),等等分別,在歌裡也是如此。《粵謳》底體裁多偏于興體;他底章法是極其自由,極其流動底。平仄底限制,在粵謳裡,可以說是沒有。至於用韵一層,也不甚嚴格,通常以詞韵爲準,但俗語俗字有順音底,也可以押上。押韵底方法多是一句平韵,一句仄韵;或兩句平間一句仄;或兩句仄間一句平。但這都不是一定的格式,祗隨人底喜歡而已。用典也不怕俗,凡衆人知道底街談巷語,或小說,傳言都可以用。在每一首末了,常有感嘆“唉”,“罷咯”,“呀”,或代名詞呼格“君呀”,“郎呀”,等等字眼。有“唉”,“呀”底句通常在全篇中是最短的句,而最末了那句每爲全篇中最長的句。這個特性,因爲《粵謳》是要來唱底緣故;唱到“唉”,“呀”,“罷咯”等字句,就是給人一個曲終底暗示。唱《粵謳》俱用琵琶和著,但廣東人精于琵琶的很少,所以各牌底調子都沒有什麽變化。

  我把《粵謳》底大略說完,就要把招子庸所做那本裡頭幾首我最喜歡底寫在後頭,使非廣東人也享一點《粵謳》的滋味。

  自招子庸以後,《粵謳》的作家很多,如繆蓮仙底作品也是數一數二底。蓮仙或與子庸同時,或晚他幾年。他的生平也少有人知道,祗知他是浙江人,遊幕到廣州底。他作《粵謳》,但在南音上更有特別的長處,如《客途秋恨》,傳誦到現在還是不衰。

  在廣州或香港底日報上,時常也有好的《粵謳》發表出來,不過作者署名底方法太隨便,有時竟不署名,所以我不知道現在的作家都是哪位。你盼望廣東人能够把這種地方文學保存起來,發揚起來,使他能在文學上佔更重要的位置。

  (節選自《許地山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