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5 March 2010

明信片 羅維明 城市創意

2010年3月6日

「香港電台」節目,介紹創意城市,談起曼谷,說亞洲金融風暴,外商撤離泰國,以前給國際名牌加工的產業陣亡,只好自創牌子,延續工業生機,於是創造出「曼谷設計」神話,看着看着,就想起當年遊歷泰國的見聞。

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 Time周刊封面專題,預測泰國是亞洲四小龍之後的第五條,我好事尋歡,閒遊兩日,那時候Zen商場剛落成,Siam Square還是深圳羅湖城,到處名牌貨品廉價傾銷檔,同一款T shirt,這一堆大大隻字印着Armani,那一堆印着Versace,擺明車馬,童叟無欺。廣場商舖亦有不少香港「百利」小店,買自家品牌,但都是外 來潮流仿製,不見原創意念商品。其中一個店主自己就是設計師,見客從香港來,他鄉遇故知,就不打自招,說自己每年兩季去香港取經,看看有什麼靈感啟發創意 刺激,做下一季設計。我當時笑答,我們香港就每年兩季去東京充電,看看有甚麼好抄。香港抄東京,曼谷抄香港,香港都算有地位。

然後一歷廿年,曼谷不必到處抄,Propaganda的大牙膠燈凳擺滿香港許多牙醫診所、人偶電燈嘟嘟開關掣更惹得港女騎騎笑。都已經是國際設計經典。80後香港仔去到曼谷,見到人家大大間設計資源中心就氣短:香港幾時才有這個規模?

曼谷經驗,電視講解,總有點破釜沉舟的意義。香港當年就少了這份危機感。產業轉型已經好幾十年,工業北上已經數十載,昔日的根基支柱早現裂紋,但紅樓金粉,厚漆濃妝,金融市道蒸蒸日上,外滙收入節節高昇,繁華熱鬧喧囂嘈吵,就無人聽見,寂靜處,破裂的卡嘞聲。

今日雖然急起直追,支持不同創意工業,但我們的創造力有多大,撑得起時代新局?你去TDC的設計廊走走就知。

當年曼谷還未位列設計之都,工藝產業已經給人深印象。南丫島幾個洋人朋友家居,一屋都是泰式傳統傢俱。未必是海怡工廈商品,不少是去觀光閒遊兩三 日,從布吉芭堤雅帶回來的信物。又枱又凳,遠道而來,運費不菲,都當作藝術收藏。而且籐織木砌,森林感覺,比明清傢俱更適合鄉野家居。

我到曼谷近郊的傢俱工場遊覽就嚇一跳。飛機倉般大的工場,各式木板堆成山。幾十個工人有老有嫩,各據一塊木頭就手起刀落起勁雕琢,一下子就見龍蛇花卉雲風草樹,在木板上搖曳生姿。

曼谷成為現代設計之都,其實一直有源遠流長的工藝傳統,深厚精湛的技術基礎。香港有沒有?

所以文物保育,文化保存,不光為浪漫鄉愁,還為累積傳統,開拓未來實務。

傳統深厚的意思是:文化都在生活中,典章文物有迹可尋,平民百姓不必費心學習,隨手拈來都合乎風範。我國外閒遊,在大城覓食,還找到陳設典雅富裕風 華的中國餐館,但小城兜轉,歷目所見,不是龍飛鳳舞、就是簡陋黯然的唐人街裝修,但泰國餐館,即使小店,都似布吉芭堤雅水療浴室別墅旅館。當然,那兒不少 是洋人老闆,娶了泰國新娘,做生意的情調就不一樣。但椰林風月的家居擺設,可以大批大批的向故鄉訂購,一擺開,就是那種醉人情調。不必專人設計,就是傳統 功德。

香港茶樓的裝潢到近幾年才有改進,大龍鳳式的熱鬧已經淘汰,新興的,都以棕啡原木,深淺間雜,典雅雍容,格調提昇了不少。但我猜都是受 Christian Liaigre影響,向日本料理看齊,認為那才夠東方。只是一代的潮流風格,翠華新釗記就未必跟隨,真正的中國典範是什麼?

所以創意產業,有新有舊,有高端有低檔,都要整體發展,化專業學問為生活習慣,城市創意根深蒂固,產業才葉茂枝繁。

曾經何時,香港靠電影成為創意之都,文化輸出東南亞外,甚至威震波斯尼亞,李小龍都是當地民族英雄,有銅像豎立市區。

但一個產業脫穎而出,其實都靠相關產業互動支援。

歷史當日,新舊交替,暴動平息,政府安民,都拉攏青春一代,共建香港意識。TVB在那時候開台,就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新一代儘情表演。

以前大學文科生出路只有當官教書新聞出版,TVB就讓他們發揮創意:會寫字都去寫劇本,上堂教慣書不會口震,就變身做主持人。不入電視台打工,結果都要靠電視發達:唱歌、填詞、廣告、設計、印刷出版——電視周刊八卦書,有許多都跟電視台無關,都成行成市。

那年代,城市青春,電視青春,大家無拘無束,一任熱情創意隨處奔放,電視片集都直迫法國新浪潮。

今時今日,香港人材更濟濟,創意學院、電影學系、舞蹈戲劇都有碩士班,政府更要加碼3億,推動創意產業,但香港新轉型,卻缺乏當年機遇,有一個廣闊平台提供機會,讓這些人材滙集,表演發揮。

昔日的大眾電視今日已成為小眾媒體,觀眾都老弱婦孺,後生一代在電視上看不到自己,寧願去「信和」、「好景」買翻版日劇韓劇,借他人故事發洩自己感情。

我們實在需要另一個電視台。

也許是「港台」,也許不,但我們真需要一個公共電視台,有獨立頻道,提供全日時段,滙集創意人材,推動創意產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