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
大 埔於我,難捨難離。一九九五年自德國回港,身心疲累,隨便找了家中學,便在大埔教了兩年英文,安度歲月。在元朗讀中學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也曾到過大埔 墟,都是路過,約了同學在寶鄉坊等車,在中華電力公司仿寶塔而造的變壓機樓之側,乘巴士到大尾督的船灣淡水湖遊玩。單獨到大埔的一次,是中學會考之後要找 高中的預科班,於是從元朗坐的士,到大埔的中學探聽招生的學額。及後,讀了沙田馬料水的中文大學,偶爾與同學坐火車在大埔墟的舊火車站(今火車博物館)下 車,悠悠走過一條街,在菜肉街市內的大牌檔食晚飯或消夜。一家叫波仔記的,成了鄉土大學生的聚腳地。
到真的在大埔墟教書,才知道以前都是蜻 蜓點水,不大認得地方,第一日便迷了路,要走出廣福道,左右看看,重新辨認方向。於是便在午間食飯之後,利用剩餘的三十分鐘,隨便逛街認路。街巷一條一條 的逛,一個月之後,十月份吧,還未秋涼,舊墟的街都逛完了,午飯後便在士多店買罐啤酒,坐在廣福坊的小花園納涼,看跟前的小麻雀亂跳。待酒氣過了,便踱步 回校。當時花園仍由前區域市政局管理,綠草如茵,二〇〇〇年由康樂文化署接管,二〇〇九年改建為水泥地板的恐怖場。
逛街認路
一 九九六年的農曆新年,廣福坊對開的石地足球場舉辦年宵花市(足球場在二〇〇四年改建為多層街市大樓),下課之後,我專程去看了,還在廣福坊花園路邊的小販 地攤,買了件法國公雞牌風衣,黑色的,在夏天當冷氣外衣穿。到現在仍很新淨,應是內地工廠正牌貨的庫存(貨尾)。小販離去之後,在地面放些磚頭、柴板之 類,做個記認,明日又來同一位置擺檔。當年香港仍是彭定康總督當政,歲晚容許小販在街頭亂擺檔。
午飯有三處地方,一處是大光里的素食店 ,麵筋香,飯乾而熱。一處是垃圾站旁邊的無名食店(今結業),老闆娘做的咖喱炒飯熱情洋溢,但我是沉默的食客,去久了仍相望無言,但見飯越炒越大碟,終於吃不消。
雅俗混雜,新舊並置
最 後一處落腳地,是賣盅頭排骨蒸飯的茶餐廳,飯乾而香,排骨嫩滑,而且取價廉宜,十塊錢找回五毫,令人感激。兒時聽做茶樓的鄉里說,蒸排骨和炒河粉,是最考 火候的功夫菜。今年二月五日,隨報紙採訪,重遊舊地,才知老闆原是開米店的,二十多年前超市的袋裝米流行,米店生意難以競爭,便僱請茶樓蒸排骨到家的友 人,創辦排骨蒸飯的街坊餐廳,混和泰國米及中國米(近年用澳洲米代替國產米),新舊米的比例合適,集軟、硬、香於一盅。米加了水,放在瓦盅內蒸得半熟,便 鋪上排骨、鳳爪、雞塊、鹹魚肉餅等下飯菜。該店用的瓦盅,全是完好無缺的,無一般茶樓飯盅崩邊之弊。現在即使是貴價酒樓,都改用不銹鋼盅,但始終瓦盅傳熱 均勻,飯心不會黏滯。
廣東的茶樓到了香港,階級混雜的作風更明顯了。樓上是炒小菜食粉麵的雅座,茶錢較貴;樓下是苦力工人裹腹的二厘館,只 收二厘茶錢,盅頭飯便是茶樓下層的食物,可以預先做定,在蒸籠內溫熱等候,方便勞苦大眾成群幫襯。仿效西餐的茶餐廳,也是混雜作風,西餐中做,徹底平民 化,後來菜色交流多了,南洋、日本、台灣的都有,但原本的也不缺。這種累加而遞進的混雜作風,正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面對現代化的策略,平民的行為比革命文 人更為正常。革命文人的做法,是先掃除傳統舊物,騰出空間容納新穎事物。
以前新界有很多墟市,鄰近的有元朗墟、上水石湖墟和大埔墟,現在只 有大埔墟名副其實,沿用地名,而且舊墟仍在交易。九廣鐵路公司將火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一九一三年),以便與大埔滘的舊車站及太和的新車站分開。大埔墟原 本的柴油火車站,現在保存為火車博物館。舊火車站下面,有太和街市(今富善街) 、文武廟、兩家戲院、糧油店舖、茶樓、藥材店和一些工匠作坊。文武廟的作用與西環的文武廟相似,乃鄉紳開會議事及排解紛爭之所,由神靈監察,廟堂高懸「正 大光明」,壁上有「忠孝」及「節廉」四大字。 街市仍有些老字號,如林寶盛雜貨店、祥興時果等,前者自光緒年開業,傳承至今。售賣塑膠家具的尋常雜貨店,仍有客家涼帽、葵扇、竹掃把、生鐵大鑊及稻草鑊 刷出售,照顧新舊客戶。大埔的山村是客家鄉,墟市仍有客家茶果、米通等售賣。
隔世追憶
大埔墟是車路、鐵路及水路的滙集。 側邊是林村河(今已擴闊),直通吐露港。在大埔的吐露港灣,可坐船運到西貢。有時我下課之後,會在林村河邊坐一會,遙想北宋開封府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興致起了,便沿林村河走到吐露港畔的大埔海濱公園。
一 九九六年帶學生到荔枝莊露營,夜來思酒,便摸黑到溪邊的臨時小店買啤酒。看店的是客家老娘,昏黑之中與她閑談。她知我老家在八鄉某村,便說,七十年前,荔 枝莊一姑娘出嫁我村,一伙人用船撑到大埔,再徒步翻山,挑擔走到八鄉。姑娘歸寧,說我村是耕麥的。老娘問,你村仍有人耕麥否?我說,出世的時候,只見人耕 禾,未聽說過耕麥。廣東種不了麥,她口中的麥,應是高粱玉米之屬。老娘仍以物產為念,饒有古風焉。
到真的在大埔墟教書,才知道以前都是蜻 蜓點水,不大認得地方,第一日便迷了路,要走出廣福道,左右看看,重新辨認方向。於是便在午間食飯之後,利用剩餘的三十分鐘,隨便逛街認路。街巷一條一條 的逛,一個月之後,十月份吧,還未秋涼,舊墟的街都逛完了,午飯後便在士多店買罐啤酒,坐在廣福坊的小花園納涼,看跟前的小麻雀亂跳。待酒氣過了,便踱步 回校。當時花園仍由前區域市政局管理,綠草如茵,二〇〇〇年由康樂文化署接管,二〇〇九年改建為水泥地板的恐怖場。
逛街認路
一 九九六年的農曆新年,廣福坊對開的石地足球場舉辦年宵花市(足球場在二〇〇四年改建為多層街市大樓),下課之後,我專程去看了,還在廣福坊花園路邊的小販 地攤,買了件法國公雞牌風衣,黑色的,在夏天當冷氣外衣穿。到現在仍很新淨,應是內地工廠正牌貨的庫存(貨尾)。小販離去之後,在地面放些磚頭、柴板之 類,做個記認,明日又來同一位置擺檔。當年香港仍是彭定康總督當政,歲晚容許小販在街頭亂擺檔。
午飯有三處地方,一處是大光里的素食店 ,麵筋香,飯乾而熱。一處是垃圾站旁邊的無名食店(今結業),老闆娘做的咖喱炒飯熱情洋溢,但我是沉默的食客,去久了仍相望無言,但見飯越炒越大碟,終於吃不消。
雅俗混雜,新舊並置
最 後一處落腳地,是賣盅頭排骨蒸飯的茶餐廳,飯乾而香,排骨嫩滑,而且取價廉宜,十塊錢找回五毫,令人感激。兒時聽做茶樓的鄉里說,蒸排骨和炒河粉,是最考 火候的功夫菜。今年二月五日,隨報紙採訪,重遊舊地,才知老闆原是開米店的,二十多年前超市的袋裝米流行,米店生意難以競爭,便僱請茶樓蒸排骨到家的友 人,創辦排骨蒸飯的街坊餐廳,混和泰國米及中國米(近年用澳洲米代替國產米),新舊米的比例合適,集軟、硬、香於一盅。米加了水,放在瓦盅內蒸得半熟,便 鋪上排骨、鳳爪、雞塊、鹹魚肉餅等下飯菜。該店用的瓦盅,全是完好無缺的,無一般茶樓飯盅崩邊之弊。現在即使是貴價酒樓,都改用不銹鋼盅,但始終瓦盅傳熱 均勻,飯心不會黏滯。
廣東的茶樓到了香港,階級混雜的作風更明顯了。樓上是炒小菜食粉麵的雅座,茶錢較貴;樓下是苦力工人裹腹的二厘館,只 收二厘茶錢,盅頭飯便是茶樓下層的食物,可以預先做定,在蒸籠內溫熱等候,方便勞苦大眾成群幫襯。仿效西餐的茶餐廳,也是混雜作風,西餐中做,徹底平民 化,後來菜色交流多了,南洋、日本、台灣的都有,但原本的也不缺。這種累加而遞進的混雜作風,正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面對現代化的策略,平民的行為比革命文 人更為正常。革命文人的做法,是先掃除傳統舊物,騰出空間容納新穎事物。
以前新界有很多墟市,鄰近的有元朗墟、上水石湖墟和大埔墟,現在只 有大埔墟名副其實,沿用地名,而且舊墟仍在交易。九廣鐵路公司將火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一九一三年),以便與大埔滘的舊車站及太和的新車站分開。大埔墟原 本的柴油火車站,現在保存為火車博物館。舊火車站下面,有太和街市(今富善街) 、文武廟、兩家戲院、糧油店舖、茶樓、藥材店和一些工匠作坊。文武廟的作用與西環的文武廟相似,乃鄉紳開會議事及排解紛爭之所,由神靈監察,廟堂高懸「正 大光明」,壁上有「忠孝」及「節廉」四大字。 街市仍有些老字號,如林寶盛雜貨店、祥興時果等,前者自光緒年開業,傳承至今。售賣塑膠家具的尋常雜貨店,仍有客家涼帽、葵扇、竹掃把、生鐵大鑊及稻草鑊 刷出售,照顧新舊客戶。大埔的山村是客家鄉,墟市仍有客家茶果、米通等售賣。
隔世追憶
大埔墟是車路、鐵路及水路的滙集。 側邊是林村河(今已擴闊),直通吐露港。在大埔的吐露港灣,可坐船運到西貢。有時我下課之後,會在林村河邊坐一會,遙想北宋開封府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興致起了,便沿林村河走到吐露港畔的大埔海濱公園。
一 九九六年帶學生到荔枝莊露營,夜來思酒,便摸黑到溪邊的臨時小店買啤酒。看店的是客家老娘,昏黑之中與她閑談。她知我老家在八鄉某村,便說,七十年前,荔 枝莊一姑娘出嫁我村,一伙人用船撑到大埔,再徒步翻山,挑擔走到八鄉。姑娘歸寧,說我村是耕麥的。老娘問,你村仍有人耕麥否?我說,出世的時候,只見人耕 禾,未聽說過耕麥。廣東種不了麥,她口中的麥,應是高粱玉米之屬。老娘仍以物產為念,饒有古風焉。
【列印文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