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4 June 2010

內地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台 民營媒企崛起爭飲頭啖湯

2010年6月14日

隨着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九部委《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內地文化產業發展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地位,不少在內地經營、本港上市的公司,近月來都頻有動作,頓成為市場焦點。

本報近日特別走訪了文化中國傳播(1060)主席董平【圖】,及華億新媒體(419)首席執行官王虹,談到作為內地文化產業中的民營代表,是如何看待這次機會,不過,兩者都沒有只着眼於發展內容業務,而是計劃藉此進一步全面拓展文化產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早前發布《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二○○九年中國文化產業國內外市場規模約為八千億元人民幣,教育消費、新媒體消費、旅遊消費和演出市場、電影市場消費成為去年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四大熱點。

北京銀行率先借貸

文化中國上周初與北京銀行簽訂協議,集團旗下五家內地附屬公司可獲提供文化創意產業專項授信十億元人民幣,以支持精品影視製作、傳統媒體運營、手機電視等新媒體運營、手機網路遊戲及無線增值服務、影院建設等五大重點業務發展。

電影融資向來最為關鍵,董平在北京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銀行與電影公司實現銀企合作是很重要的一步,對文化產業而言亦十分難得。據了解,北京銀行是最早涉足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機構,而今次更是其對文化創意產業貸出的最大一宗。

他指出,隨着今次的信貸安排,公司未來會加大影視投資力度,同時反映了在政策下金融機構的實際支持,有助文化產業公司控制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以版權及收入作為抵押,亦說明內地對知識產權制度及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開始重視。

儘管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在初步階段,但董平強調,政策目前已對文化中國一類媒體公司開放,而且只會變得更加市場化,政府也有很大的期望,文化產業要配合政策發展,也要符合社會人民的要求。

他解釋,過往可能以古裝片較受歡迎,但近年已改以現代背景較易受落,特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因社會發展的水平已提高不少,而有別於過往崇尚大片,轉走精品路線,現代化口味較重的電影,與八十後、九十後有密切關係的料會成為主流。

「每部片都要有完整的商業計劃,用什麼人來做、有什麼人來看,廣告收益等等。」董平承認,作為上市公司對利潤始終要有所要求,包括票房反應都要計算,片種也由前幾年的藝術片到近兩年以商業片為主,亦會為完整生產鏈而建設電影院。

冀發展出「荷里活模式」

華億是另一家涉足內地文化產業的公司,王虹向本報表示,國內電影市場增長得十分快,這從戲院的銀幕數目急增可見一斑,發展潛力非常大,而目前還未真正起動;加上三網融合政策出台,對公司亦有利,因這將會增加對有質素內容的需求。

他又說,當然也希望假以時日中國可發展出一個「荷里活模式」,拍戲肯定能帶來盈利,但畢竟每部電影的回報率也不一樣,很難說準,有時盈利也不會像其他行業般穩定,但有一至兩成已很不錯;考投資者眼光之餘,也要加強風險控制。

「投資上一部即使成功,但下一部卻可失敗。」王虹深明拍電影充滿變數,故會盡量避免不採納大項目,同時與大型機構合作以降低風險,而投資內容業務時會較為保守,免得因高風險而影響盈利,將來亦會以電視頻道廣告作為核心收入■


放大圖片
【列印文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