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3 October 2009

民間習俗隨風逝 陳天權

市 區重建、基建擴展是香港社會常見的新聞,但甚少媒體留意到舊區一些存在已久的風俗,亦會隨着城市的變遷而逐漸衰落或消失。牛頭角下邨(二區)即將拆卸、中 環士丹頓街舊樓重建以及港鐵西港島線動工興建等,都同時影響到該等地區的盂蘭勝會舉行,明年此時,可能已是另一番面貌了。

香 港的風俗節慶一年到晚不絕,尤以農曆七月最為密集,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每日都有地區團體在鬧市舉辦盂蘭勝會,部分更搭棚做大戲,神鬼人同樂,為香港這個現 代都會添上幾分傳統民間色彩。不過,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將有個別團體未能在固有場地舉辦盂蘭勝會,他們或要遷往別處,或暫停舉行一屆,令風俗失去原來特 色,同時亦影響坊眾藉傳統節慶相聚的機會。

盂蘭勝會受重建影響

在剛過去的農曆七月,我走訪了幾處可能是最後一次在原地舉行的盂蘭勝會,有關活動分別由牛頭角區潮僑聯誼會、牛頭角工商聯誼會、中環卅間街坊盂蘭勝會及西區石塘咀街坊潮僑盂蘭勝會舉辦,而會場的所在地正受到重建或拓展計劃影響。

香 港早期的盂蘭勝會由潮州人引入,當年他們隻身來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由於工作辛苦,又缺乏家人照顧,故不時染病甚至身亡。為求平安,他們依賴宗教活動, 在俗稱鬼節的農曆七月,於自己生活的社區發起籌辦盂蘭勝會,得到商家支持,便一年一年舉辦下去,歷史最悠久的是潮州公和堂的盂蘭勝會,今年已是第一百一十 二屆了。舉辦盂蘭勝會的目的,即是拜祭神靈祖先,同時亦超度孤魂野鬼,以期陰安陽樂。現今不但潮州人,連廣府人和海陸豐人也舉辦盂蘭勝會。從這些風俗中, 可以看到不同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而派發平安米或捐贈物品的活動,亦反映出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香港較具規模的盂蘭勝會大都借用康文署的遊樂場舉行,但並非每個社區都有寬廣的空地可用,因此有些地區團體向當局申請在路邊搭棚做法事,以方便街坊鄉親前來拜祭。如此獨特的街頭風俗,已成為香港都會一景。

上 述三處受城市發展影響的盂蘭勝會,有兩處便是在行人路舉行。中環卅間的街坊每年農曆七月廿四日,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後面的士丹頓街舉行一天的盂蘭勝會,期 間不時有車輛經過,但現場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令儀式順利進行。該區樓宇納入了市建局的重建範圍內,許多單位已被收購,而主辦團體亦將遷出原有會址,明年 大概不能在對開地方舉行盂蘭勝會了。

石 塘咀山道的盂蘭勝會同樣在路邊搭棚舉行,該處還多搭一個戲棚演出為期三天的神功戲(農曆七月廿七至廿九日)。從搭棚的方式可見,有關團體地盡其用,雖然環 境狹窄,但無礙街坊到來拜祭和看戲。不過,港鐵已開始興建西港島線,山道位處香港大學站附近,要預留地方興建通風口,此計劃將令到該處的盂蘭勝會要覓地舉 行。

時代巨輪湮滅傳統

另 外,牛頭角下邨(二區)清拆在即,其旁的八號遊樂場或會封閉一段時間。曾有兩個團體先後借用該處舉行盂蘭勝會(農曆七月初四至初六及十七至十九日),下一 年他們能否繼續在原地祭幽祈福、演戲派米,目前不得而知。但自從屋邨居民和商戶陸續遷出後,已影響到他們籌募經費,明年若改到另一場地舉行,規模料會縮 小。因此有部分成員提議暫停舉行一次,盼遊樂場日後重開再辦。

風 俗會隨着社會而轉變,平時出現在我們身邊,很少人會關注,當它們有一天消失,才驚覺時代巨輪的前進,令舊區的傳統風情和文化亦隨之湮滅。盂蘭勝會是香港一 項富有本土特色的無形文化遺產,兼具宗教、福利和娛樂功能,尤其可貴的是它存在於快速變遷的市區中,對凝聚街坊、維繫同鄉感情發揮很大作用。但跟其他傳統 風俗一樣,它亦開始出現後繼無人的危機,有關方面如主辦團體、學者和康文署等,應在其衰落之前進行研究,以文字和影像作紀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