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9 August 2011
世紀.Art Politics﹕胡恩威寫給藝發局新任主席王英偉先生的公開信
祝賀閣下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您是第一位來自商界的藝發局主席;閣下可能在商界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文化藝術界對您在文化藝術上的修為和見地並不十分理解;所以我們十分期待閣下能夠具體和實質地提出您對藝術的看法以及推動香港藝術發展的方案。您對藝術的看法將會影響您在藝術發展局的工作;可惜我們從來也不知道您是一個支援藝術發展的商界人士;那麼您喜歡藝術嗎?您喜歡哪一類的藝術?您喜歡哪一種音樂?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誰是您最喜愛的作曲家?您對香港藝術有多少認識?您讀過西西和董啟章的小說嗎?您知不知道余光中甘陽和也斯崑南的新詩作品嗎?您知不知道七十年代香港水墨對中國新水墨運動有什麼影響?小思老師的五十年代香港左翼文學研究和後九七有什麼關係?香港的現代戲劇和舞蹈有怎樣的特色?香港的實驗藝術對中國的藝術有怎樣的影響 ?您對近十年中國藝術發展有多少理解?電影和文學的關係是什麼?您認為以上這些基本的文化藝術知識和您在藝術發展局的工作有怎樣的關係?您知道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分別嗎?您看過多少香港藝術家的舞台作品?你知道吳大江林樂培老師的音樂作品嗎?沒有足夠的文化藝術知識和經驗可以有能力和資格「發展」藝術嗎?
除了文化藝術基本知識;您對文化藝術政策和香港文化藝術政策有多少理解?您讀過張信剛教授的文化委員會建議書嗎?你是否支援建議書的內容?您對目前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有何看法?您認為香港目前的藝術發展情和其他國際城市有怎樣的分別?您知不知道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是英國Arts Council的第一任主席?他本人也是一個古典音樂專家與及長期支援藝術的贊助人Patron?你知道藝術支持者Patron和藝術投資者Investor 的分別嗎?你知不知道英國的藝術政策都是專家主導的?您對英國Arts Council 的具體運作理解嗎?那麼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工作重點是「發展」什麼?你有沒有詳細閱讀香港藝術發展局條例?你知不知道香港藝術發展局應該以發展「香港藝術家」為本位?你知不知道英國的Arts Council是一個非常重視藝術數據和資料蒐集的機構?您在傳媒訪問中提到香港藝術需「捧紅」更多藝術明星?您會以什麼標準和方法去捧紅「藝術明星」?為什麼你認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工作是捧紅藝術明星,而不是改善香港藝術的社會生態?在娛樂圈的artist和藝術家有什麼分別?沒有全面和具深度的藝術教育藝術和研究可以全面和多元發展嗎?您對香港目前低俗主導的主流文化有什麼看法?您作為一位人大代表,您對中國的文化政藝術政策有多少認識?您對中國目前的藝術發展有什麼看法?
我們都明白您是以義工身分出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您是會怎樣分配您的工作時間呢?您會否走進香港藝術工作的空間,了解香港藝術工作者的工作生態?
老實說,你們這些商界達人工作繁忙,對藝術也是當作一種娛樂,可能藝術在你們的眼中只是一玩具,而不是提升人文質素學科?過去二十年,香港藝術政策出現了好像你們那樣的過客,指指點點,教訓一下藝術家沒有效率呀山頭主義呀之類的不負責任言論。你們的捧紅藝術明星論也許反映了你們的藝術修為就是香港主流娛樂圈的水平。
祝好
胡恩威
[文﹕胡恩威 編輯:袁兆昌
Thursday, 14 April 2011
柏林崛起為全球創意文化首都 .陳美慧
每年二月份前後將近兩個星期的時間,陰霾濕冷的柏林會突然眾星閃爍,光芒耀眼,搖身一變成為全球電影人的焦點。已經堂堂邁入第六十一個年頭的「柏林影展」,無疑是這個城市最引以為傲的創意舞台。但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影展不是柏林的唯一招牌,事實上,近年來柏林已經成為全球文化創意的最新重鎮、「數位(數碼、數字)波希米亞人」眼中的麥加。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和工商會(IHK)的最新統計,德國約有一百萬人從事文化創意工作,創造出六百三十億歐元產值(約八百一十億美元),其中柏林佔最大比重約二十二萬人,產值逼近該市整體GDP的五分之一。
為了鼓勵展現創意設計新思維的新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零零六年將柏林封為設計之都。自此一日千里,除了柏林愛樂、流行音樂展(PopCom)、青少年歐洲古典音樂節(Young Euro Classics)、八月舞展(Tanz im August)、柏林文學節(internationales literaturfetival berlin)、柏林戲劇節(Berliner Festspiele)、柏林雙年現代藝術節(Berliner Biennale)等較耳熟能詳的旗艦品牌外,現在它也變成建築之都,甚至是時尚之都,建立起Bread & Butter streetwear簡約平實的街頭服飾形象。
柏林市文化局長施密茲(Andre Schmitz)在柏林電視台(TV Berlin)上談起他幾年前的度假經驗﹕「我想說來到紐約,應該算是世界前衛藝文的最前哨了吧,結果,紐約市長竟然說他羨慕死我們了,說最具創意的藝術家都跑到柏林去了!」受寵若驚的喜悅溢於言表。
如此亮麗的成績,柏林是怎麼做到的?
新經濟專家們將創意拱為「後工業化時代的石油」或「二十一世紀的天然資源」,寄望創意擔任未來經濟成長的引擎角色。柏林市政府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提供各式各樣的補助、平台、比賽,吸引各方人才,全力推動都市行銷,但論金額絕對不比其他城市多。柏林是德國政治、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但從來不是工業大城。這個地方其實是出了名的沒錢,柏林市長沃爾瑞(Klaus Wowereit)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雖窮,但性感」(arm aber sexy)。人是它最大的資產。
雖窮但性感的城市
一直到一九九零年德國統一之前,柏林的形容詞都還是「邊緣」、「另類」、「冷戰前線」之類——沒錢混不下去、同性戀或不想當兵的人不得已才跑到柏林落腳的!沒想到鹹魚翻身的契機,恰恰就在於此。因為邊緣,所以自由;唯其另類,所以沒被意識形態綁住;「冷戰前線」正利於東西歐交會。新舊結構交替的混沌空間,給予創作者無限的可能。這些氛圍是吸納自由靈魂的沃土、創意的源頭活水,再加上不同文化的碰撞滋潤,纍纍的果實自然就結出來了。
當然,邊緣也暗示著物質條件的惡劣。柏林是公認全歐洲生活物價指數最低的大城市,因此它同時也是許多跨國企業外包話務服務中心(call center)的大本營。房租便宜,謀生容易,讓沒名沒錢的藝術家趨之若鶩。柏林某些比較窮的區,例如偉丁(Wedding)或新科隆區(Neukoeln),房租每平方公尺三至四點五歐元,這個水準,歐洲哪個大城市找得到?有人更直接了當地說﹕「過去二十年便宜的物價水準,就是柏林市最大的補助方案。」
譬如柏林影展,雖然論卡司、氣派、製作成本,都比不上更老牌的坎城(戛納、康城)影展,但自從二零零三年推出「校園明日之星」(Talent Campus)的單元後,有系統地吸引年輕影視從業人員參與,安排一流的經驗傳承課程,也讓影展變成交換名片找錢談合作的搶手平台,人氣旺盛,每年報得上名的幸運兒,根據影展主辦單位的統計,不到報名總數的十分之一。現在柏林影展已演變成全球最平民化、電影愛好者參與率最高的世界級影展。今年共賣出三十萬張票,耐著心排隊買預售票的,相當高的比率是操著不同語言的年輕背包客。觀眾的反應是創作者最直接的回饋,這是高高在上的坎城望塵莫及的。
巴德(Ingo Bader)是柏林音樂產業及次文化專家,他在《房客迴響》(MieterEcho)雙月刊上引述《我們管它叫工作》(Wir nennen es Arbeit)這本書兩位作者的話,將抱著小筆電、隨時可以在網咖不分晝夜工作的現代自由業者,叫做「數碼波希米亞人」。言下之意,這些人和一般理解下到處流浪、自外於傳統社會的波希米亞藝術家一樣,那兒有趣,就往那兒跑,全部的家當就是一部數位小筆電,說走就走。
創意榮景背後的英雄
他們美其名是不受正規職場框架拘束的創作靈魂,實際上是「透過自我剝削來實現自我的阿Q」。他們是撐起柏林創意產業榮景的幕後英雄,巴德說﹕「創意產業僱用大批沒有失業保險和健保的臨時工,這種情形在其他地方也有,但柏林特別嚴重,柏林相當程度上已經成為創意的廉價產地。」
柏林土耳其人聚集的十字山區(Kreuzberg),有一棟舊大樓改造成的個人工作室,叫做Betahaus,總共有一百五十張辦公桌,著眼的對象就是年輕、移動性高、腦子滿滿、口袋空空的「文化企業家」。租的人只需要帶自己的筆記電腦來,其他的辦公設備,像傳真、印表機、會議室,都由大樓供應,外加免費的社交網絡。租金以日計,一天十二歐元,等於兩場電影或三包煙的消費。Betahaus發起人之一莫爾(Madeleine von Mohl)表示﹕「桌子非常炙手可熱,所以我們今年準備開分店,把這套辦法外銷到國外。」因為政府的補助不是特別眷顧創業的年輕人,所以Betahaus自力救濟,提供仲介服務,將藝術家和創投專家拉在一起,想辦法幫他們將文化創作變成商品。
柏林人口三百五十萬,但擁有三家歌劇院、一百七十五座博物館、四百五十家藝廊、數不清的劇場和音樂表演廳。豐富的精神生活彌補了物質的困頓,想必是眾多創意人絡繹不絕前來取經的最大動機。
有了人才、自由的空氣、政策支持及低廉的生活成本,理論上就能把創意搞起來。但要永續發展,承擔經濟火車頭的重任,還得要有市場——也就是足夠的文化消費規模來維繫。這,就要訴諸於市民的人文素養及美學需求了。
Tuesday, 1 December 2009
羅維明 西九多元化
2009年11月4日
我 的工作室與西九文藝區只隔一水,地盤最尖的那一頭還對正我窗前,朝夕相對好幾年,原先荒原一片,慢慢都種了樹,鋪了單車徑,造了海濱長廊,總算變成綠洲, 偶然還有大型活動,歡樂震海港,但一年中就只熱鬧了那一兩天,大部分日子都人迹罕見。日日給條無厘神氣的長長綠洲指住,不知道有無風水問題?因此經常求神 拜佛,盼它早日落成開業。所以最近西九作動,立案開工,連建築設計師都找好了,自然開心,但就可能太開心,不再斤斤計較,等到再度諮詢,討論細節,才想 到:弊,第一步可能又行錯了。
之前的西九計劃給推倒,皆因單一發展備受爭議,今日重來,把地盤切割,公私劃分,政府就負責文藝設施,商業用 地就人人有份,算是公正公平,自然比單一中標更受歡迎,可惜文藝區的建築仍然是單一發展,雖然找了3家比試,但各自規劃全局,將來勝出,winner takes all,所有文藝建築就由1家包辦。想想,多可惜呀。
先別說各花入各眼,名家設計也未必贏到全城歡心。像我獨鍾Forster當年的海豚天幕,許多人還不是嘴藐藐。而我聽到Koolhaas有份入圍就嚇一驚。CCTV給他惡搞令大陸網民群起惡搞他。西九落在他手中又會好得去邊?
西 九將來會有17個場館,雖然未必一個場館一個建築,而且大師匠心獨運,所有場館縮在同一個屋簷下,像Forster以前的天幕,就只得一座建築。但連 Forster都怕了你班友諸多意見放棄這個大膽創舉,將來可見,總有好幾個場館分立,大家都要頂着大太陽或者月亮或者寒風冷雨,由這個場館走向另一個場 館。1家包辦,好起來當然好好,悶起來就可以很悶,例如文化中心。即使都是傑作,但風格一元,會是好事?
一口氣要蓋N個場館是史無前例的大事,比北京奧運更大規模,但京奧的場館都不會給一家獨攬,我們卻大大方方,只便宜一個人。
如果N個場館由N個名師設計,各自爭妍鬥麗,屆時港口之西,中國之南,地球某一點,成為國際建築風格大本營,嘩,香港想唔名垂青史都幾難。
西九場館都是世界藝術大舞台,將來演出展覽,會是各國精英成就,那麼,供他們表演展覽的場館,又為什麼不應該是世界各國建築精英的大滙演?
想想看那會是怎樣的一個盛會?
海 港西岸,看過去,Norman Forster、Zaha Hadid、UNStudio、Paul Andreu MVRDV、Daniel Libeskind、隈研吾(Kuma Kengo)、Frank Gehry、Santiago Calatrava,好啦,Rem Koolhaas都有一個。一座座紀念碑式建築在日光下閃閃生輝。新加坡?喂,龍尾响嗰邊。
當然,人都上齊車,車都開走了,又怎能要人下車。沒有民意唱和,就轉不了音樂椅,玩不了大風吹。
文藝區的建築,即使將來如何星閃閃,都難掩單調的遺憾。
惟有期望文藝區在其他方面可以多元發展。
文 藝區內的大型場館只供名家表演,就應該有幾條創意小街讓未成名的出出風頭。場館不會時時刻刻有活動,創意小街可以日日夜夜做生意。場館無節目時,即使遊人 如鯽,遊客只來觀光休憩,創意小街年中無休,創意不斷,遊人隨時來到都有藝術嘉年華。場館休館時,創意便在街外繼續。創意小店當然可以集中棲身場館內,但 場館作息有定時,到時到候就趕客。街上小店的營業時間就隨人流調節,三更半夜都有人來玩,就遲早有24小時書店咖啡室。
我建議的創意小街不是西九原定的商業區。商業區是大小財團的天下,大財團大氣勢,一出手就是大商場大屋苑。商場店舖租金管理要求多多,只有名牌富貴頂得順,創意學院的畢業生就只好擠在百利商場。
創意小街就給他們新的空間。由政府興建,還可以是廉租屋。李家昇就可以回流來搞他的攝影館,二犬詩敏可以展覽她的神婆漫畫,Stanley的紅白藍可以上市,MayMayKing可以重出江湖,阿花可以開多間文藝中年咖啡分店。
雖 然香港到處藝術村,但牛棚太遠,石硤尾也沒什麼人煙,用來專心創作當然好,少了閒人騷擾,但要推廣展覽,千山萬水去捧場的都是生活愛好者,不是藝術投資 人,大家高高興興玩一場,之後,藝術家繼續食西北風,但來到西九寶地,鄰近都是豪門鉅宅,大館節目又衣香鬢影,真是往來無白丁,在這兒擺檔,分分鐘有貴人 出現,香港又會多了個曾灶財。政府都好應趁機會拉窄這個貧富懸殊。
所以西九文藝區,除了M+外,最好還是M50—上海創意園區之一,莫干山路50號的代號,所有創意園區的縮影。把牛棚、石硤尾、百利商場搬過來,大有大玩,細有細做。世界精英雲集處又是本土新血出頭地,就闔家歡樂耀香江了。
等我以後隔江相望,都看到西九日日勃發文藝處處興盛。
羅維明 攝影
Friday, 14 August 2009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浮 胡恩威
監修按語:
胡恩威,霸氣的名字,負氣的樣子,疑似會使橫手搶奪他認為這個社會欠了他的東西。
不過,若非那個「丁丁」(Tintin)髮型,恐怕連「鬍鬚曾」曾俊華都會以為,他頂多只是一個做了二十年副導仍未「升呢」的 TVBuddy。
有 辦你睇,胡恩威這個「動L」髮型,令「身體上不能承受的重」成功轉型為「生活中容易承受的輕」,輕到好鬆,鬆到好似擘大雙眼發夢,眼前的一切,因而浮動, 叫人想起「浮滑」、「浮白」、「浮泛」、「浮躁」、「浮薄」、「浮誇」,以至「浮名」、「浮屠」等一系列「浮」字頭話語,而且彷彿統統都適用於胡恩威。
但我其實不明白胡恩威,正如我其實不明白進念二十面體。
至 於令胡恩威「升呢」成為「文化諸侯」的《東宮西宮》系列,我至今還是覺得不像「進念出品」,而更似「無綫老翻」,堪稱「舞台版歡樂今宵」,分別是《歡樂今 宵》笑到最後事必要唱「歡樂今宵再會,各位觀眾晚安」,而《東宮西宮》開到荼蘼則恐怕要講「誰分蒼涼蔭權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訪問中,恩威並施的恩威大師態度反覆地反覆強調「要入去政府才可以改變政府」,又說不知道「文化諸侯」可作何解,卻轉個頭就說「香港出現了諸侯化現象」,令負責、問責兼盡責的記者浮想聯翩,到頭來卻又發現被人帶去遊了一輪花園。
這 樣說吧,恩威大師無論是修正成果抑或是暴得大名,過去五、六年,其備受鬍鬚曾推崇的舞台作品,卻其實是以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浮,描繪出一幅又一幅「秋氣不驚 堂內燕,夕陽還戀身旁鴉」的特區潑墨畫。而始作俑者,卻竟然可以真人表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令人嘖嘖稱奇,不知從何說恭喜。
他的真話有點假
胡恩威胖墩墩,圓臉掛着的又是一副棕色膠框圓眼鏡,視線從凝望他的四眼二十度仰望,可見其額頭上的留海正反地心吸力向上彈起,活脫脫像個圓圓卡通人物,不見稜角。
他的招牌小動作,是每隔數分鐘用手將頭髮向後撥,但他的煩惱絲「動L」力強,望着那如火箭般的髮型,腦海會泛起中學時國文課必修的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胡 恩威談吐間的確充斥怒氣,與他圓圓的外表並不相襯。他一開口便如維園阿伯,嘴巴停不了,尤其駡起政府來即像機關槍連環掃射,聽者卻要很有耐性才捉得住他的 說話重心,有如在圓圈中不斷打轉,贏得暈眩。偏偏近年找他的記者不厭其煩有增無減,願聞其詳只因胡恩威是目前政圈中當紅的文化界代表人物。
胡 恩威是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行政總監、文化評論員,○三年沙士後製作的舞台劇《東宮西宮》平地一聲雷,他的公職銜頭數目從此不斷增加─特首委任的經濟機遇委 員會成員、兆基創意書院校董會成員、○六年西九諮詢委員會成員、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委員,等等。他,因而成為傳媒寵兒。
記者每次致電胡 恩威,期望他將政府閂埋門討論的一五一十大爆特爆,但每次都失望,不論記者問的是什麼,結局多數變成電話裏的胡恩威唱獨腳戲咆哮:「這個政府不負責任」、 「這個政府得個講字」、「這個政府淨係識炒樓」,看似埋身肉搏字字衝着政府,但連珠炮發完畢收線始醒覺:聲,胡恩威好大;但料,胡恩威卻似爆非爆。拿着話 筒回想他的一字一語,更覺頭暈眼花,唔知真假。
胡恩威像隻靭力十足的多嘴了哥,吱吱喳喳嘰嘰呱呱,話語中滲着真亦假時假亦真的玄機。這或者能夠解釋,為什麼胡恩威時刻對着鏡頭大駡政府,卻依然多次獲政府委以重任。
輿論稱他作「憤怒中男」、「口水佬」、「怒吼政府最佳 soundbite」。但文化界近年,卻給他起了個令人深思的綽號─文化諸侯。
「文化諸侯?我唔知點解。」胡恩威說。
Really?講笑定講真?
諸侯界中我最細
說文化諸侯前,先溫習中史。
話說秦朝以前,天子將土地分封予諸侯換取降服,為封建制度之特色。封建,就是向諸侯「封土建國」,歷史著名的「烽火戲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中學生歷史課必修章節。當今中國人想起諸侯封建,也自然聯想到落後、愚昧、保守、專制。
文化評論家陳雲○七年撰文批評,加入西九管理局的文化人是「文化諸侯」。陳雲寫道:「西九管理局,掌權的將是大商家,用的是公帑,唱戲的是幾個文化諸侯。以前的『官督商辦』,變了今日的『商督官辦』。地產諸侯分得豪宅地,文化諸侯分得場館地。」
胡恩威接受訪問時,被問到有人暗喻他這個西九諮詢委員是「文化諸侯」,他即時反應是:「我唔知文化諸侯點解」,或者因為他在英國唸高中,沒讀過中史吧。
記者翻查網上資料,發現四個月前,胡恩威到樹仁大學出席學生分享會,同樣被學生問他對「文化諸侯」的意見。根據樹仁學生在網上記載,胡恩威當時反駁指:
「陳雲的做法『好像八卦雜誌起題』,帶封建思想,陳雲不認識本地文化體制。『六四』式的黑白分界已經過時,現在不應單在政治層面評論事情,亦不應將某人定性為好人或壞人。」
然 後胡恩威又發放維園阿伯能量,將矛頭對準政府大發牢騷,樹仁學生續記載:「胡恩威批評,政府安排不懂文化藝術的公務員籌備西九工作,做法不恰當,並舉出法 國的例子,指當地管理文化產業的公務員都必須具有文化根底,批評香港公務員的學識『不專、不精、不通、不廣』,最終造成社會矛盾、對立與衝突。」
兩星期前,記者訪問胡恩威,他對「文化諸侯」一詞的演繹先是「唔知點解」,說着說着卻分析:「香港出現諸侯化現象,大學校長、醫療、地產、行政會議成員委任,都是諸侯政治。」
「咁點解醫生可以攞政府錢,藝術家就唔可以?反正香港滿街都是大學校長諸侯、醫生諸侯、地產諸侯、政客諸侯。」在胡恩威眼中,文化諸侯,只是香港諸侯政治生態的一部分。
「我不介意別人說什麼文化諸侯,就算真的有文化諸侯,他們在諸侯榜中,都是排行最小的。」一切,似乎都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出了問題:「政府的分封方法,真不公平,顧大唔顧細。」
外界質疑他的委任背後存有政治交易,他以「文化界民建聯」角色替政府護航,從而令進念獲取更多撥款,就如諸侯獲得天子分封土地。翻查進念過去三年的撥款數字,○九/一○年達一千○四十五萬元,較○七/○八年的四百八十四萬元多出一倍,兩年間獲撥款的增幅,是十大藝團之首。
胡恩威聽罷政治交易的指控,反問:「有證據麼?」更嚴肅地聲明:「我唔覺得做公職,會令我搞藝術方便咗。」
說 着說着,胡恩威又來了,再將記者質疑他的矛頭指向政府:「在文化界,香港管弦樂團每年獲撥款六千萬,我的進念二十面體只有一千萬,好多團體甚至不獲撥款, 公平嗎?」他批評,部分藝術團體的高層待遇沒有對外公開,引來管治透明度的質疑;而他這個進念行政總監,月薪就從來透明。咁即係人工幾多?「五位數字 囉!」
胡恩威四十一歲、八八年在港大修讀建築時,加入「文化宗師」榮念曾創辦的進念二十面體,由洗廁所、製道具、拿導演筒一腳踢包辦,但進念當時被外界視為冷門藝團,劇作十之八九都是看不明摸不清。進念成立之初,獲政府撥款的金額是零,直至《東宮西宮》的出現,它才飛上枝頭。
胡恩威是變出《東宮西宮》的魔術師,而《東宮西宮》為胡恩威帶來的不單是錢,還賺來下亞厘畢道飄來的一撇鬍鬚,它的名字叫曾俊華。
我這種文化人其實不多
《東宮西宮》令進念出頭,都因為○三年時勢造英雄。
沙士後的香港政壇波譎雲詭,胡恩威腦海「叮」一聲想起二千年初大熱的美國連續劇 The West Wing(白宮群英),白宮西翼又令他憶起陳方安生在任政務司司長時,乃於政府總部西翼坐陣,而董建華則在東翼。胡恩威於是由華盛頓白宮想到下亞厘畢道的東宮西宮。
胡 恩威和林奕華於是聯手炮製港版《白宮群英》,將政府總部政治舞台的黑白起伏搬到藝術舞台,由九龍皇帝曾灶財說到問責制、開咪封咪、母語教學,結果《東宮西 宮》○三年沙士後連爆七十四場。下月公映的第八輯《西九龍珠》矛頭直指西九,批判炒樓經濟縱容香港的商場消費文化,淹沒綠色生活空間。
《東 宮西宮》台上的射燈,照亮了「Miss 嘟」,亮得她去年高票當選,現為尊貴的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另一盞大燈的光線,穿透紅幕直照後台手執導演筒的胡恩威。耀目四射,都因為台下觀眾席,有個留鬍 鬚的高大身影,舉起姆指大讚《東宮西宮》「把沉悶的課題變成有趣的笑話」。那個鬍鬚佬,自然是○三年時任工商及科技局長的曾俊華。
因着鬍鬚曾的讚賞,《東宮西宮》被坊間喻為「香港史上首齣成功政治喜劇」,曾、胡自此結緣,胡恩威此後在文化圈彈起,飛身躍至政圈,也就是《東宮西宮》的現實舞台。
都說胡恩威獲委任多個公職,純因鬍鬚曾大力推薦。向胡恩威求證,他卻刻意劃清界線:「我哋唔係好熟。」點識?「他來看《東宮西宮》便識了。」擔任公職都因為鬍鬚曾?「我唔知點解政府委任我,好像我一樣熟悉政策、敢作批判的文化人,其實不是很多。」
「我寫得出《東宮西宮》的劇本,因為我對政策有深刻理解。」胡恩威說,早在十多年前便刨熟政策,曾經參選市政局,結果輸給周潔冰。十年後,市政局銷聲匿跡,周潔冰仍是東區區議員,胡恩威卻已摸清出入下亞厘畢道東宮西宮之路。
真真假假的對白,在胡恩威執導的舞台上交織糾纏。政治權力,難道是文化搖籃背後的終極目標?
我不入地獄,誰入?
搞 藝術的人都愛別樹一幟、批判主流,胡恩威也不例外。他讀建築,卻不當建築師,因為不滿地產商主導全港經濟。九十年代他與梁文道、李歐梵等人一同辦牛棚書 院,為香港開拓一片文化新天。他寫下大堆評論文章,由公務員、政黨、傳媒、商界什麼主流現象也批判一番,放下別人看來高高在上的藝術家身段。
打口水文字戰的同時,政治上,胡恩威原來相信:「我要改變建制,就要加入建制。」他這樣解釋當日打鑼打鼓參選市政局的原因。以後還參選麼?「我年紀大了,想做的事還有很多。」
他 經常公開批評政府,是「反建制」吧?胡恩威卻又意外地答得小心:「我不是反建制,我只覺得,現在的建制不是在做建制的事。」什麼是「建制的事」?他又來連 環炮發,由政府的諮詢制度變相推卸責任,到公立圖書館的藏書沒有深度、教育制度朝令夕改以至膠袋稅、堆填區廢物處理,統統都有問題。說完一輪,他的結語 是:「要入去政府,才可以改變政府。」
另一個意外,是經常噴口水的胡恩威並不認為自己是激進派。他相信,建制不能靠革命式、瞓街式的推翻, 「要了解建制運作,理性討論,才可以改變。」最吊詭的,都是那句──他不斷駡政府、卻又不斷獲政府委任,「我都唔知點解,你問政府啦!」也許,他真的懂得 「小罵大幫忙」的箇中三昧。
政治,從來都是捉不透如幻影般的權力博奕,如太極拳之陰陽混雜,虛實難分。出身舞台的胡恩威,甘心跌入政治漩渦,當然明白,下亞厘畢道的官僚政治,是《東宮西宮》以外另一個不折不扣的夢幻大舞台。
圓圓的胡恩威,愈看,愈令人暈眩。
我愈暈他愈精神
寫過不少人物故事,寫胡恩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難度系數達九點九分分。
難,在於每問胡恩威一個問題,他通常不會直接給你一個 yes or no 的答案,而是說呀說,說着說着說到大西洋,結果通常是:「這個政府你話幾唔掂!」重點是什麼?說不出。
做完訪問,記者頭頂滿佈星星月亮太陽,好暈。難得胡恩威,愈說愈精神,不愧是好 talk 得的文化政治人。
採訪:盧曼思、陳慧玲 撰文:盧曼思 攝影: 黃俊耀 版面設定: 賴永源 監修:袁耀清
Wednesday, 12 August 2009
藉西九建可持續發展藝境 鄭新文
康 樂文化署2004年曾委約研究機構進行「觀眾調查」,範圍相當廣,一方面研究現有觀眾的背景,另一方面也研究「非觀眾」的態度。但是根據在網上發布的研究 報告,顧問公司並沒有指出觀眾每年平均參與藝術活動的平均次數(frequency),因此無法估算觀眾市場的實際大小(究竟有多少市民參與康文署的節 目),沒有對新觀眾(第一次參與)作出分析,也沒有比較相對於2001年(前一次調查)觀眾的數量和參與度是否有所增加。這些資料對檢討、制定市場行銷策 略都非常關鍵,可以作為觀眾擴展的指標。筆者不排除在網上公布的版本可能只是節錄,但因為康文署是香港最大的藝術活動主辦機構,有關它的觀眾資料對整個業 界都具有參考作用。
缺大型藝術消費研究
事 實上,香港一直缺乏大型和定期進行的有關市民文化藝術消費、參與和態度的研究,90年代的人口普查有針對市民出席藝術活動的問題(當時6%市民說過去一年 曾參加最少一個文化藝術活動),1992年政府也委約過一個市民對藝術態度的研究。此後類似的調研都比較小型。要在短時期內盡快擴展香港的藝術觀眾,全港 性的觀眾(和潛在觀眾)的調查是當務之急。
現時政府民間都比較關心香港文化藝術的軟體發展,是因為我們即將有西九龍文化區。但西九只是一個 建築群和文化場地,不是我們文化發展的遠景,我們發展西九龍究竟對香港有什麼意義?是因為西九龍的發展如政府指出有助我們成為國際文化中心?還是因為西九 作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活動有助香港的經濟發展(相信立法會在決定給西九管理局撥款的時候有考慮這一點)?
未來擔任什麼角色需思索
唐 英年司長提出,西九要「有雄心、有能力成為世界各地文化藝術交流的平台,要成為充滿活力、創意的珠三角都會圈重要的軟實力」,究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 為國際文化中心? 是美輪美奐的場地設施,還是演出、展覽的內容?未來在這些場地演出的節目與鄰近大都市有何不同?為何鄰近地區的市民願意來香港出席文化藝術活動?香港本土 的藝術活動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嗎?還是在香港能接觸到來自周邊地區和全世界,最有前瞻性、最有商業市場的製作?對這些製作和國際頂尖的藝術家來說,香港的吸 引力又是什麼?是龐大的市場和高消費力的觀眾、高質素的觀眾、藝術表達自由、知識產權保護,規範的管理制度、媒體的支援報道、業界精英和投資者的關注?
香 港藝術發展的定位一定要考慮與內地的關係。10年前內地與西方藝術交流仍不頻密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作為窗户和仲介人。現代舞方面曹誠淵因為個人視野和多 年努力而影響着整個中國現代舞的發展,近年香港個別製作人、創作人也開始成功在內地建立市場,還有少數幾位藝術行政人員參與內地與國際的藝術交流工作(例 如上海的「藝穗雙周」),但整體來說,香港與內地藝術上的互動還是比較少(意識形態差異當然是原因之一)。
今天不少有規模的西方藝術機構都 嘗試在內地建立市場或尋找合作夥伴,百老匯頂尖的製作公司和劇院已經與內地的一些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隨着內地越來越多的演出場地建立「聯盟」,政府大力支 持場地「院線化」的發展,相信國際知名藝團的亞洲巡迴演出計畫將會越來越多受到內地「場地院線」的影響。同時,內地演出機構也在努力建立國際巡迴的管道和 網路,個別成功的經紀公司已經能成功的「外銷」中國的藝術活動而獲利,雖然比起「輸入」的差距還是很大。香港現時在內地與國際的藝術交流上並沒有擔任明顯 的角色,將來能擔任什麼角色實在需要我們思索。
須盡快優化資助藝團制度
香 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化中心」將會面對不少挑戰。新加波政府自從1999年發表「文藝復興城市報告」後,大力支持藝術活動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其藝術活動無論 從質到量近年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別是它們的「國際行銷」做得特別好,例如八月份新加波華樂團應邀在愛丁堡藝術節演出。台灣政府也宣布了要大幅提升對藝術和 創意產業的支持。其實個別台灣藝術家(如賴星川等)已經在內地成功開發市場,台灣部分成功的藝術教育系統(如朱宗慶打擊樂系統)也已經登陸內地。
指 出以上的挑戰並不是悲觀,但香港的藝術發展必須有清晰的戰略定位。我們首先要瞭解自身的處境和國際形勢,才能制定實事求事的目標、策略和行動計畫。個人認 為香港還有一些獨有的優勢:藝術表達自由、知識產權保護、規範的管理(雖然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少)和教育制度、市民開放的觀念態度等。雖然我們在香港往往 忽略了這些條件,因此也沒有發揮這些優勢。
2007年,政府重整一直備受批評的主要藝術團體資助制度,成立「表演藝術撥款委員會」,專責資 助原接受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的六個主要藝術團體和公司化後的三個旗艦藝團,為他們提供同一個平台爭取公帑資助。民政事務局其後很快招標邀請顧問公司為 未來的資助制度制定一套評估機制。兩年下來,據瞭解這個顧問項目還沒有開展。
在康文署以外,香港九大主要藝術團體是香港演藝發展的主要「軟 體」,他們的營運模式和成績對香港藝術的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最近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這些藝團的觀眾在過去八年有很大的增長。故此制定一 套客觀、公平、具前瞻視野的評估機制對主要藝術團體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其實自從199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實行的「三年資助」已經提供了「可進可出」機制。
近 期看見一些立法會議員就主要藝術團體的資助、運營提出一些意見,使筆者更深切體會在所有先進國家藝術資助所奉行的「一臂之遙」(arms-length principle)原則的重要性。香港自從1982年成立「演藝發展局」,即按照此原則的精神,由仲介機構而非立法會決定對藝術機構和藝術家的撥款,以 免藝術家的工作受到政治的干預。希望我們的議員尊重「一臂之遙」的原則,也尊重「表演藝術撥款委員會」的專業性。
改變市民對藝術的觀念
筆 者認為一直限制香港藝術發展的不是資源,而是市民對藝術的觀念。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藝術是小眾的玩意,作為消閒活動,大部分市民認為太嚴肅難懂了;作為文 化的薰陶,又覺得沒有時間和沒有需要。但不少家長理解並且認同藝術的教育功能(培養創意、合群、專注力、追求完美),所以願意付出可觀經費讓孩子上各式各 樣的課外的藝術課(鋼琴、舞蹈、繪畫、合唱等),他們認為鋼琴舞蹈等最低限度是一種技能學習,可以作為孩子未來「後備」的謀生工具。雖然他們一般不會鼓勵 子女從事藝術行業,因為藝術家另類、不能致富,沒有社會地位,也不受尊重。所以藝術教育課程一旦與學校、公開考試發生衝突,就馬上放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 的課程大多只是「技巧的訓練」,沒有欣賞、審美、創作的成分, 也不會關心參與的兒童是否「快樂」。
市民的藝術觀念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非常 多琴童(鋼琴學生),但很少古典音樂愛好者,更少古典音樂從業者,這解釋了我們的藝術教育與藝術演出/活動的分割性,它們服務不同的市場。既然藝術與生活 關係不大,對經濟也沒有什麼影響,那自然媒體、企業、政府官員、議員等不會關心,藝術被「邊緣化」。
要藝術在香港可持續發展,要提升香港的 藝術軟體,很關鍵的一點是需要逐漸改變香港市民對藝術的觀念。市民要理解藝術對香港的意義、價值:文化產業能幫助香港經濟發展?藝術薰陶能提高我們的個人 競爭力?藝術參與令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藝術活動能令我們更國際化?當香港市民逐漸認同藝術的價值的時候,相信他們對藝術工作者會更為尊重,參與藝術的意願 也會更高,那藝術市場便會大大擴展。
要改變市民的觀念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西九的建設也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在西九建設硬體、提升軟體的 同時,政府應該聯合西九發展局,多方面提升社會人士(包括國際社會)對藝術活動和藝術教育的關注、參與。一方面舉辦令全球藝術愛好者矚目的大型藝術活動, 一方面推出讓香港市民廣泛參與的社區藝術和藝術教育活動,同時組織持續的宣傳公關活動嘗試改變市民對藝術的觀念,例如在電子媒體播出政府新聞處统籌的公益 宣傳短片。在西九建設的時候推出這些措施, 能夠獲得最大的效益。
從北京和上海先後籌辦奧運會和世博會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不單是辦一個成功的、舉世矚目的活動,更重要是利用這個活動改造整個城市的建設。希望西九龍帶給香港社會不單是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場地,更為香港帶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環境。
探索香港文化藝術軟體不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