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不缺商場,又何必呢?
商場室內設計就只有一種款?給點創意好不好!
文物活化,歷史記憶才重要,翻新有必要,變身都不能變走傳統,大家認不出原來面貌,改造又套用現成公式,文物沒有個性,當初何必保留?
室內街市最突出就是那一排排一格格的檔口。
聽 說中環街市會變身24小時書店,我本來遐想聯翩,想起昔日賣魚賣菜的檔口,一個個改為賣書賣雜誌。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圖書,取代昔日一條條紅衫魚,一棵棵青 綠小棠菜,平放枱面上,我們擠在攤檔前,一檔檔看過去,可以重溫往日街市買菜的風情,又象徵到今日文明已經由但求搵食裹腹升格到追尋精神食糧。那就可以像 艾青一樣歌唱,在街市都聞到書香。
文化街市的構想,真是前無古人。
當然香港的書店文明有幾繁盛大家心知肚明。
24小時書店的構想真是比迪士尼更有野心。但連我都懷疑我自己,半夜睡不着,會不會跑下山來看書。或者在SOHO玩大了,不想回家時,會不去翠華消夜,而走去街市讀書?
不過,我個人的墮落,不等於時代不要上進,能夠把中環街市變成書城,這個城市肯定有希望。
香 港的書店已經買少/小見少/小,但香港的出版還是不斷再接再厲。連我都有幸出到書(喂,就叫《香港新想像》,幫襯下買多幾本送親友吖!),可見出版業其實 幾蓬勃。不過許多出版社沒有自己書店,發行要依賴他人,銷售方式就無法控制。辛辛苦苦出版的書,放你上三樓,塞你入書堆。真要好神心才把你從其他大師身影 中找到。一年一度的書展,攤位搶崩頭,許多小本經營的書商,就靠那幾天決定接着的一年食粥食飯。如果把中環街市攤檔租給他們,不知道有無幫助?
一格格攤檔,一個個書舖,數過去就是,牛津、天窗、上書局、Cup、三聯、商務、中華、天地……真是看到都感動。
其他書店都可以來開分店。最好多一些二手書店,甚至會有絕版珍本展示廳,以及古董文獻拍賣會。文化事業看起來金光閃閃。
說 起來,中環街市所在的域多利皇后街,勉強都算是中環的書局街。德己立街的三聯與Page One結業後,半山電梯縱走線上,就成為中環的文化旅遊路線。由電車路往山上走,除了三聯,便有尚書房、易手寶和BookMart,以前還有與牛棚書院無 關而早已結業的牛棚書局。去到閣麟街,便曾經有洪葉分店遺址,賣二手書的流動風景仍然屹立不倒在街頂的擺花街,再轉上荷李活道,Book'n'zine開 了間舊書舖,30元買到Ayn Rand厚重新淨平裝的Atlas Shrugged。
區區幾間舖頭,當然無得同東京神田輝映,且不能與台北重慶南路相比,甚至及不上旺角西洋菜街和銅鑼灣駱克道,不過,把中環街市打造成文化城,香港的文化中心肯定就搬到中環。
中 環街市算是半山電梯起步點,每日都有一隊隊海外遊客經過。萬里長城一樣的電梯,早已是國際佳話,人生死前必到的十大觀光點之一,日後上山前,導遊帶旅客入 街市兜個圈,讓他們見到香港文化事業的鼎盛,讓他們驚覺香港不光紙醉金迷,原來還是書香世家,就會當作開心大發現,同鄉親父老講起。真是最好的形象宣傳。
雖然是海市蜃樓,但給人美好印象,總好過話香港只有迪士尼—而且是世上最細的迪士尼。
所以既然講得出把中環街市變成二十四小時書店,就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把它打造成書局街,升格做文化館,陳列最新文化產品,展覽過去文化創造。
中環街市內,連接恒生銀行到半山電梯的通道是個理想的展覽場。每日遊人如鯽。一幅幅圖像看過去。香港文化發展。香港報章副刊轉變。香港文化刊物類別……。
一向紙醉金迷的中環,忽然轉身,見到自己原來一直都很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