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6 December 2009

艺术』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艺术』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虽然唐代初期,西洋画已经被欧洲基督教传教士带入中国,而在清代宫廷中的欧洲画家如郎世宁等,也曾向少数中国画家介绍过西洋画法,但是如土山湾画馆培养出 众多的人才,可谓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土山湾画馆,是目前所知最早以学徒方式培养中国西洋画人才的场所,估计不下百名中国孤儿曾在那里接受过素描、水 彩、油画及版画的训练,他们的作品遍及中国各地的天主教堂。

土山湾画馆对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有特殊的贡献,而并非局限于天主教绘画的范围。如海派杰出画家任伯年,曾通过土山湾画馆的友人,学习过西洋画素描,而到 20世纪初期,土山湾画馆“毕业”的画家中,有的就成了“中国水彩画之父”,有的成为月份牌画的先驱,影响极为深远。徐悲鸿在194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曾写道:“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艺术』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西洋艺术在上海的传播,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Joannes Ferrer,中文名范廷佐,字尽臣,西班牙人。范廷佐的父亲是著名的雕塑家,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事业,把范廷佐送到罗马深造。当时,范廷佐到意大利后,却 热衷于天主教的活动,矢志成为神父。数年后,在他的反复请求下,耶稣会派遣他到中国传教。范廷佐于1847年到达上海,由于他在建筑、雕塑、绘画方面的专 长,为上海一些天主教的教堂、绘画、雕塑教育做了很大贡献。陆伯都成为他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徐家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当时只是一个村落,因徐光启的墓葬地及徐家后代结庐而居,境内有肇嘉浜和法华泾两条小河交汇,因而被称为徐家汇。土山湾位于徐家 汇南部,因当初开挖肇嘉浜运河时,积土堆成岸边高地,因名土山湾。天主教主办孤儿院从1864年7月开始建屋,同年11月建成第一排房屋,孤儿院正式迁 入。1867年4月又建成第二排房屋和一座小型教堂,这时孤儿院工艺工厂,包括缝纫、制鞋、木工、金属制品、绘画、雕塑、印刷等工厂,才开始全面授徒、生 产。

土山湾画馆的创建者陆伯都,字省三,上海川沙县人,幼年即受洗成为天主教教徒。1851年入当时设在张家楼的天主教修道院,次年底,由郎怀仁神父推荐,跟 从范廷佐学习雕塑、素描,并成为其助手,同时跟从马义谷神父学习油画。1856年范廷佐去世后,留在其圣·依纳爵堂的工作室达10年之久。由于陆伯都长期 患病,自1869年起,当时只有22岁的刘德斋成为其助手主持绘画和雕刻工厂的日常事务。

『艺术』土山湾: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范廷佐、马义谷、陆伯都、刘德斋的油画大都毁于“文革”,只能据零星记载得知他们极少数作品的画题。不过,万幸的是,在土山湾出版的宗教书籍中,仍可以见 到刘德斋等绘制或主持绘制的数百幅插图。如光绪十三年(1887)土山湾慈母堂出版的《道原精萃》一书,分七部:万物真原、天主降生引义、天主降生言行纪 略(以上三部为艾儒略用中文所撰)、宗徒大事录、圣母传、宗徒列传、教皇洪序。每部皆附若干插图,计三百余幅。主持此书编纂的江南主教倪怀纶 (Valentinus Garnier)在序文中指明:“犹恐人未易领会,属(嘱)刘修士必振(德斋)绘图列入篇中。”

土山湾孤儿院的慈母堂于同治六年(1867)落成后,孤儿有342人,年龄都在7岁以上。12岁以下的开始当学徒。在学徒期间每日亦有两小时学习,课程有 语文(中、外文)、物理、数学、地理等,两小时自修(读《圣经》),工作时间是九个小时,在雕刻、绘画、印刷工厂的学徒全部为男孤儿。六年学徒期满后,有 些离开孤儿院到社会上谋生,但是多数留在工艺厂做工人。成年后,不少男女孤儿成婚,1874年教院开始在土山湾对岸建房,出租给已婚孤儿,逐渐形成一座百 余户的教徒村。刘德斋主持土山湾画馆期间,已经有不少孤儿学徒期满后留在土山湾成为画工。而至19世纪末,有更多人到社会上谋生,他们在土山湾学得的西洋 画技术,在出版和商业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时过境迁,笔者近日参观了上海徐汇区文化局主办的《记忆土山湾—土山湾历史文物资料展》,惊讶于当年土山湾工艺的精湛,希望收集更多的土山湾文物,并有朝一日建成“土山湾博物馆”,让中西文化交流的摇篮——土山湾曾经有过的历史不被抹杀。

『周末画报』 摄影/撰文 龙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