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7 January 2014

最後歲月的山水茶寮

3,695
■也斯溫暖的笑容長留讀者和至親好友心中。
跟也斯相交超過二十五年的何慶基,說他其實跟也斯是先師後友,當他還是中學生時,對一位非主流的作家端木蕻良很着迷,他發現中大有校外課程講述這作家的作品,一時引為知音,而授課的正是當年的也斯。
後來,成年了的何慶基因合作認識了也斯,更成了好友。他告訴也斯,「我是你的學生。」也斯說他當然不記得,他教過的學生這麼多。相認不成功,但他們的公私情誼卻從此展開。在也斯病重的最後一年,仍然跟何慶基互動頻繁,更主動找他傾辦展覽的事。「朋友有病,仍然找你談展覽,心裏其實很難受。」何慶基說。但兩人還是把難受放下,看看有甚麼可以做。
也斯從前很喜歡呼朋喚友,但病重的最後歲月卻減少了太熱鬧的場面,也少了大班友好去品嚐美食。何慶基記得跟也斯最後一次出外吃飯,那時的也斯偏好清淡,熱鬧如昔的大榮華飯局未必適合這時期的他,所以何慶基選擇跟也斯去大帽山飲茶。「我和他去了大帽山的川龍村,那兒高山流水,很適合他。」
安靜無爭的地方,兩人還是聊個不停,一如以往。何慶基說:「也斯走後我才發覺,原來我沒有幾個朋友可以那樣暢快、天馬行空的聊天。有些人太認真,有些人愛賣弄,純真不計較如也斯的很少。他是個思想上、創意上無界線的人。」話畢,何慶基的神情不無落寞惋惜。「也斯可以認真跟你討論豬油拌飯,也可以想出辦『鬼文化節』。那時已是距離他過世前數月的日子。」而直到在他離開前的最後對話中,兩人仍認真的討論過寫評論的人,「他批評有些人當自己是上帝,過於高高在上。」飯後,兩人在茶樓附近散步,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西洋菜田。也斯對眼前畫面充滿好奇心,他看到田裏有一個農婦踏着木條在收割西洋菜,便興致勃勃的拉住何慶基看人割菜,看完還買了大把新鮮西洋菜,說這個菜一定很清甜。何慶基記得那是個帶有陽光的冬日,天氣很好,清涼中又有溫暖的陽光。雖然也斯在病重中,還是和好友一同偷得一片靜好小日子。
後來,也斯的《普羅旺斯的漢詩》出版,何慶基在當中發現了這首《採綠》,「原來也斯回去把這次的相聚寫成了詩。雖然他沒有明言同行對象,但卻把我也留在他的詩裏,這是我的榮幸。」在病中仍能觀察入微並把感受化成詩,這就是好友口中經常提到的熱情的詩人。

鍾愛大榮華炒苦瓜

何慶基說也斯「為食」,愛在飯桌上邊享受美食,邊天南地北,很多計劃更在這些飯局中想出來的。「在他離世前數個月,我們合作了『鬼文化節』,這個意念便是吃飯時想出來。他是香港唯一可以將整個文化界串連一起的人。」何慶基回想:「他愛去元朗大榮華,每回飽餐一頓便叫『韜哥』(梁文韜)出來跟席上賓客交流。也斯愛吃甚麼,找韜哥一定知。」原來也斯和梁文韜相交十年有多。也斯吃得雜,自從到過大榮華,便特別欣賞圍村菜。韜哥說:「那時也斯不但自己來吃飯,也跟其他教授如劉紹銘一起來,甚至有海外交流團來香港,他也會帶人來我這兒。」也斯對韜哥的廚藝欣賞不容置疑。「豉汁生炒苦瓜和家鄉蒸芋泥是指定菜式,其餘則全由我話事。外邊很多苦瓜用切碎的豆豉來炒,但我是用原粒豆豉,他最欣賞這點。」
也斯欣賞的並不只是韜哥的廚藝,也欣賞他是「另類廚房佬」,不只廚藝好,對飲食典故知識豐富,也斯也在梁文韜多本書中寫序,還在《人間滋味》中寫過一篇「韜哥的藝術」,說如果有學生不知寫甚麼題材,去找韜哥吧,總會有故事可寫:「不僅是因為鄉情掌故,在背後我還希望他們通過飲食,看到上一輩敬業的藝術和人情的寬厚。」

也斯生平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是一個對不同事物充滿好奇和熱情的旅人,亦是一位教育家。他的作品形式不拘,詩歌、散文、小說,也作繙譯、文學評論和研究,亦同時涉獵攝影、錄像,以文字配合影像或其他媒介,對推動本土文化不遺餘力。
《回看,也斯》展覽主要分兩部份,展期由一月十日至一月二十八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有《游──也斯的旅程》,由何慶基負責,作品由也斯遺孀吳熙斌選出,以也斯舊作為主,也有百多件也斯與友人的文學藝術互動創作,其中對香港的殖民地身份也有不少記錄和探討。
另一部份致敬展覽《也斯*吾友──跨媒介回應展》則在藝穗會展出,策展人謝俊興找來也斯朋友、學生,及被他作品影響很深的後輩加入致敬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