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August 2015

何沛充: 50, 60 年代香港的外國電影譯名


謝謝 Kei Shu
讓我認識何沛充先生,50, 60 年代香港的外國電影譯名出神入化,他是功臣。
《花都艷舞》(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 1952)
《紅粉忠魂未了情》(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飛瀑慾潮》(Niagara, 1953)、
《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 1956)
《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9)
《露滴牡丹開》(La Dolce Vita, 1960)
《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1961)
《春情金絲貓》(Contempt, 1963)
《亂世桃花逐水流》(Angélique, 1964)
《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 1965)
《春光乍洩》(Blowup, 1966)
《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 1969)
《紅顏孽債》(Tristana, 1970)
《兩小無猜》(Melody, 1971)等
影星名字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金露華(Kim Novak)
李絲梨嘉儂(Leslie Caron)
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
積林蒙(Jack Lemon)
路達麥陶(Walter Matthau)
阿娃嘉娜(Ava Gardner)
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
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馬斯杜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
安妮達愛寶(Anita Ekberg)
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
珍娜羅璐寶烈吉妲 (Gina Lollobrigda)
麥里斯德(Mark Lester)
積懷德(Jack Wild)
我但最愛譯名?可能是
《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 1969)
也喜歡
《露滴牡丹開》(La Dolce Vita, 1960)
但不明它和劇本橋段的關係。(但可以說故事沒有橋段。)--以前我一直以為片名是”甜美生活“。
也喜歡
《紅粉忠魂未了情》(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很貼切故事。
怎樣也估不到
路達麥陶(Walter Matthau)。

Wednesday 19 August 2015


1. 唔見咗本BN(O)咁點算?
- 如BNO已經遺失、被盗或損毀,只要申請時附上「副署Countersign」
- 額外填寫LS01 表格,如忘記遺失的護照編號,可漏空不填

2. 咩人可以幫手「副署Countersign」呢?
- 專業人士(包括已退休)例如:公務員、銀行從業員、取得專業資格之教師、會計師、   工程師或律師等    及
- 認識申請人最少兩年   及
- 英國、愛爾蘭或其他歐盟國家、美國有效護照持有人(申請需時較短,如副署人持有英國 或 愛爾蘭護照)
- 家人或與申請人同住人士之不可互相副署

3. 點樣可以續領香港BN(O)?
- 合資格人士:1997年7月1日或之前前申領過 BN(O) 香港人
-登入https://www.gov.uk/overseas-passports/y/hong-kong/renewing_new/adult
網上申請, 請妥申請表格後,以信用卡付款。
-然後將所需續證文件直接寄到英國當局。收到資料後,相關部門最少需要 4 個星期處理。

4.      續領 BN(O) 要多少錢?
- 成人 32 頁護照83英磅(另加郵遞費用19.86英磅)
- 成人 48 頁護照 91英磅(另加郵遞費用19.86英磅)

5. 有咩文件要準備?
- 香港身份證(彩色影印本)
- 特區護照 或 其他國家護照(彩色影印本)
- 2 張相同的護照相片(正本,35mm x 45mm)
- 逾期BN(O)護照(正本)
- 過去一年內的住址證明(正本)

6. BN(O)有乜用先?
- 除可用於旅行,或於外地遇事時要求領事服務外
- 出入歐洲可使用歐洲居民通道
- 持BN(O)於英國住滿半年,可享有選舉權

7. 拎住BN(O)可以去英國打工?
- 31 歲以下、銀行戶口內有1,800英磅超過90日的BN(O)持有人,即使未找到工作亦可以申請「Tier 5 - Youth Mobility Scheme」,去英國Working Holiday。
- 如已找到工作的BN(O)持有人申請英國工作簽證,費用全免

8. 有BN(O)可以去歐洲住?
- 持BN(O)人士可以取得歐盟大部份國家的「Resident permit」,而住滿指定時間,就可以申請其他身份,包括公民身份,視乎該國政策。目前只英國和法國未有此「服務」。

Sunday 16 August 2015

街知巷聞﹕坪洲恬靜以前 消逝的工業




(陳嘉文攝)

(陳嘉文攝)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阿邦(陳嘉文攝)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阿邦(陳嘉文攝)

勝利合記石灰窯廠,現在剩下兩座相對完好的建築物,廠名用石雕,兩層高的瓦頂廠房,宏偉依然。(陳嘉文攝)

勝利合記石灰窯廠,現在剩下兩座相對完好的建築物,廠名用石雕,兩層高的瓦頂廠房,宏偉依然。(陳嘉文攝)

偌大的牛皮廠,廠房已倒塌,餘下的廢墟,現場看更具震撼力。(陳嘉文攝)

偌大的牛皮廠,廠房已倒塌,餘下的廢墟,現場看更具震撼力。(陳嘉文攝)

火柴廠範圍很大,由北灣延伸至東灣,當年工廠有豎立界石以標示廠房範圍。去年,阿邦在東灣仍找到界石(上圖,界石圖片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供),但這次來到,遍尋不獲,看來已被剷走了。(陳嘉文攝)

火柴廠範圍很大,由北灣延伸至東灣,當年工廠有豎立界石以標示廠房範圍。去年,阿邦在東灣仍找到界石(上圖,界石圖片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供),但這次來到,遍尋不獲,看來已被剷走了。(陳嘉文攝)

超記已開店四十多年,店舖所在的街道,以前滿是類似的瓷器店。(陳嘉文攝)

超記已開店四十多年,店舖所在的街道,以前滿是類似的瓷器店。(陳嘉文攝)

仙姊廟的外觀,設計得好像遊樂場,主要的善信都是婦女。(陳嘉文攝)

仙姊廟的外觀,設計得好像遊樂場,主要的善信都是婦女。(陳嘉文攝)

龍母廟原本在葵涌,八○年代因要建地鐵站而被迫搬遷。(陳嘉文攝)

龍母廟原本在葵涌,八○年代因要建地鐵站而被迫搬遷。(陳嘉文攝)

漁民合資在坪洲天后宮外立碑,禁止清官徵用民船。(陳嘉文攝)

漁民合資在坪洲天后宮外立碑,禁止清官徵用民船。(陳嘉文攝)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聽說,斬樹風也吹到坪洲去。
广告
居民聲言將「以身擋樹」,六十歲的大朴樹,前途未卜,命運過幾天才有分曉。
在報章看見坪洲的新聞,是有點不習慣,坪洲一直以來,習慣低調。
遊離島,坪洲不是首選;住離島,更多人選長洲南丫島梅窩,雖然,近來坪洲也開始動土建豪宅別墅。
不過,恬靜的坪洲,原來有個粗獷的過去﹕因為偏遠,因為不起眼,在二十世紀初工業發展迅速的年頭,不少廠家也看中它,在這裏建起工廠來﹕火柴廠、牛皮廠、鋼管廠等,坪洲曾出現三十多種工業——沒想到吧?
正值暑假時候,離島大概都逼滿了人,可是坪洲是異常的寧靜,雖然東灣的海灘也有孩子抱着水泡在玩沙,海浪聲、鳥聲,都比人聲大得多。還有地盤的工程聲。這天在島上游走,至少看到兩個正在動工的地盤,地盤四周的圍板,印上信和集團的標誌。
海產豐富 造就灰窯工業
坪洲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單車環島遊的話,半小時左右就能繞上一圈,在坪洲土生土長的八○後黃智邦,自小與海為伴,「划獨木舟的話,繞島要用一小時吧」。現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阿邦,說坪洲之所以曾經工業興盛,與地理環境也有關係:「由於位處珠江三角洲和南中海之間的鹹淡水交界,海產豐富,本來是個繁盛的漁港,在很久以前,這裏雖小,卻曾有二百艘漁船泊岸」。十九世紀末,坪洲工業抬頭,以蠔殼、蜆殼等為原材料的灰窯工業,在當時的香港首屈一指,頂峰時,島上共有十一間灰窯廠。後來,本地生產的石灰被外國引入的英泥淘汰,坪洲的灰窯廠逐一消失,卻剛巧碰上因國共內戰移民香港的內地廠家,看中坪洲遠離人煙,就在這裏建起東南亞最大的火柴廠,養活上千人。往後,坪洲相繼出現不同種類的工業,在七○年代末到達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火柴廠養活千人
阿邦出生的年代,正是坪洲工業開始式微的年代,「我沒見過建滿工廠的坪洲,都是從上一輩聽回來的」。阿邦說,他家從太祖母的那一代,開始扎根坪洲,是坪洲的原居民,「她是土葬在坪洲的,只有原居民才可以」。經歷四代,看着坪洲工業由盛轉衰,父母一代雖外出工作,但未曾搬到巿區。「祖母曾說,她媽媽曾跟她說,要留在坪洲。大概是要她守護坪洲的意思吧。」如今,第四代原居民阿邦,背好坪洲歷史,畫好路線,帶人認識曾經在香港工業上舉足輕重的坪洲,。雖然未親眼見證過,但來到他這一代,傳承歷史的使命感,反而更熾熱。
想了解更多像坪洲一樣有趣的香港工業商貿史,可由即日起至9月4日,到香港海事博物館觀看大型專題展覽「香港製造﹕我城.我故事」,查詢﹕3713 2500。
1. 勝利合記石灰窯廠
蠔殼蜆殼煉石灰
坪洲島上,工廠遺址之中,保存得相對完整可算是勝利合記石灰窯廠。灰窯廠位於坪洲南灣,這天來到,殘舊的廠房外,一架工程車在搬運沙石——這在現在的坪洲,是尋常不過的事,寧靜的小島多了不少正在蓋樓的地盤,工程不斷。雖然勝利在二○一○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在推土機前,要一睹這座有氣勢的遺蹟,還是趁早比較好。
據一些研究歷史的人說,早在唐代,香港已有人在離島以蠔殼、蜆殼、珊瑚等燒煉石灰,作為建築材料、肥田料、補船、造紙、染料等。坪洲因為位處珠三角洲和南中國海的鹹淡水交界處,養分特別充裕,海洋生態豐富,在十九世紀,坪洲的灰窯業最鼎盛,島上有十一間灰窯廠,其中一間就是勝利合記石灰窯廠。另一間具規模的大利灰窯廠,位於坪洲西北面的大利島,「大利島岸邊,現在還可以看到有很多蠔殼,那些就是做石灰的原材料。這也與水流有關,我有時在這裏划獨木舟,大利島附近的水流比較急,水有流動才多海產」。
後來,英泥技術引入香港,逐漸取代石灰,灰窯廠相繼關門大吉,香港大多的灰窯遺址都已消失。人們說,五○年代的大利島,是一個漂亮的珊瑚群落,後來因為工業污染,大部分珊瑚已壞死。現在的大利島,大利廠房已結束,村民稱它做「垃圾島」,坪洲島上的垃圾,就是經由大利島上的碼頭運到堆填區。
2. 大中國火柴廠
當年東南亞最大
火柴廠全盛時期有上千個工人,養活坪洲大部分人,所以這也成了坪洲人的集體回憶。
火柴廠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九二七年,國共內戰,一個名叫劉鴻生的上海實業家帶着資金來到香港,他本來什麼都做,碼頭生意、布染,來到香港,他打算開火柴廠。他曾經物色過不少地方,也考慮過在長洲設廠,但由於當時長洲民居不少,遇到反對,認為火柴廠要處理火藥,有一定危險性,於是火柴廠最後落戶在人煙較少的坪洲。他在坪洲東北面買下大片土地,在灰窯工業開始式微的年頭,火柴廠答應優先聘用坪洲居民。廠房最後在一九三九年正式運作,當時在東南亞是最大的火柴工廠,共設十八個部門,包括火柴製造、包裝、印刷,連運輸用的木箱也有專門部門負責生產,製成品主要出口至東南亞。
火柴廠火燭,是坪洲居民都知道的歷史,據阿邦所知,火燭後,廠房再沒有運作,後來火柴廠就結束了,「因為日本人發明了打火機」。由於廠房大、樓底高,工廠其後曾經變成鋼管廠、家俬廠。現在,從北灣延伸至東灣的火柴廠遺址尚存,但已經被封,圍牆外只見一座座廠房已破爛,而當年用來標示廠房範圍的界石,本來仍有一塊在東灣,這天來到,界石遍尋不獲,原本的位置已被倒上石屎鋪路。
3. 牛皮廠
難忘生皮加工氣味
「那些牛皮,未經處理的,從外面運來,就堆疊在廠外,堆得像座山,地面還滲着血水,現在想起也覺得臭。」住在牛皮廠外的王先生,是這樣跟阿邦說起的。「但那時不懂,還爬上去當滑梯咁滑。」
一九三○年代,坪洲建了兩間牛皮廠,把在巿場剝下的生牛皮加工處理,用的材料,其中有從灰窯廠買來的石灰。據說,日治時期,其中一間福源牛皮廠曾經停產,後來恢復經營。不過,由於香港在戰後引入人造皮,加上生產成本上升,牛皮廠逐漸失去競爭力,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倒閉。如今,廠房已變成廢墟,屋頂已塌陷,剩下廠房破落的外牆,遺址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在香港,已很少可以見到這種遺址,大概因為這裏是坪洲,發展較慢,所以才保留了下來。」
4. 超記瓷器店
手繪瓷器一條街
寧靜的坪洲,並沒有很多旅遊景點,近年人們都說,到坪洲是文藝遊,必到超記瓷器店,可以DIY彩繪瓷碟瓷碗。超記,其實已屹立坪洲四十年有多,在當年的坪洲,這種彩繪瓷器店成行成巿,「成條街都係,間間舖都係,我們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水尾」。超記位處的永安街,據說全盛時期有四五個地方做生產,繪畫瓷器連開爐燒碟的都有三十多人。店主林太說,他們的工作不包括燒瓷,瓷器從日本、內地等入口,他們就負責加工、彩繪,圖案多樣,有公雞、繁花,圖案由師傅畫好,再印在瓷器上,然後再逐個修補、添花,燒過後就可以出貨,「最好賣是在赤柱」。八○年代初,瓷器行業開始走下坡,「內地改革開放,工廠都跑到內地,他們成本低,要買都跟他們買啦,怎會來買我們的?」現在,超記仍然有手繪瓷器出產,林太也會舉辦工作坊。
同場加映﹕5. 仙姊廟
求姻緣 胭脂水粉祭七姐
坪洲面積雖小,但廟宇數目多達七個,而且供奉的神明「多元」,除了我們熟悉的天后、洪聖、觀音,還有仙姊、金花、龍母、三太子。「它們的出現,可以看出當時的坪洲人有什麼需要。」像仙姊廟,又稱七姐廟,說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婦女往時到這裏拜七姐求姻緣。「坪洲以前有很多水上人,在船上生活,要結織異性不容易,所以她們會上岸拜七姐。而這裏也成為婦女聚腳、交換消息的地方。」她們自發打理仙姊廟,不論廟宇外觀抑或廟裏祭品也女性化,例如有鏡、梳、胭脂水粉。
6. 天后宮石碑
漁民立碑 禁清官濫用民船
坪洲除了工業發達,也曾經繁忙的漁港,清代的坪洲,岸邊泊有二百艘漁船。不過,到了清末,海上治安轉差,海盜、船賊猖獗,清政府曾一度「放蛇」,在船上捉賊,可是,久而久之,權力過盛的官府藉口討伐海盜,經常徵用漁船,濫權欺壓漁民。漁民叫苦連天,於是起來反抗,更合資在坪洲天后宮外立碑,禁止清官徵用民船。
文、圖/ 陳嘉文
編輯/ 屈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