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November 2009

激活中環系列之一 中環街市之一樑一柱

五億!為了粉飾這個冷冰冰的爛鞋盒?!

當然,如果連機會成本一起算,中環街市地皮的賣地收入,大得即使將高鐵伸延過海,也綽綽有餘。這個爛得發霉的禽畜停屍間,得要政府放棄過百億,再花四至六個月諮詢、捱社會人士的窮追猛打去「保育」。政府開始「呻笨」吧!

中 環街市因「包浩斯」(Bauhaus)之名得以存留,這種建築風格是實用主義(Functionalism)的象徵符號。包浩斯建築不美,但實用,設計精 細沒贅肉,中環街市亦不例外。七十年來她一直走「實力派」路線,美貌於她如浮雲。市建局扭盡六壬去美化這個醜婦,但同時卻將中環街市於當下的「不實用 性」(或曰「阻住地球轉」的特點)凸顯(且看市建局的中環街市的活化構想圖,將中環街市改頭換面,就知道舊有的裝修如何不合時宜)。如果中環街市有靈魂的 話,這一刻她一定無地自容。

美其名說「活化」,其實是「活生生地撚化」了中環街市:中環街市的缺點被無限「彰顯」,優點被泯滅殆盡……日落黃昏,斜陽餘暉打落在暗黃的瓷磚外牆,我望着中環街市,心裏翻騰着一條問題:「你有什麼值得保育?」


中環街市得以存活下來,自有她的價值。

香 港建築師學會於2005年做了一個有關中環街市的歷史和建築研究,在建築的範疇上,得出以下兩點結論:「除了即將拆卸的灣仔街市外,中環街市是香港僅存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包浩斯為主流建築風格時期的當代建築;她是在香港的街市大樓可以找到、現代化運動所崇尚的「形式源於功能」的絕佳例證。」報告隻字不提 她的外觀,換言之,繞着租庇利街、德輔道中、域多利皇后街和皇后大道中走一趟,昂首欣賞中環街市的外殼,這個動作是沒有意義的。

中環街市的大門自2002年底開始,就被牢牢鎖上,只剩下頂層連接半山扶手電梯的「中區購物廊」的十多間店舖繼續默默營業。據商戶所言,「中區購物廊」自從1997年以後,亦不接受新商戶搬入。中環街市是一個等待安樂死的老人。

既然「摸門釘」,我只好往附近走走。附近最大的街市,就是嘉咸街和結志街的露天市集。這個兩個地方,除了吸引住在中半山的居民「幫襯」,亦有不少遊客藉此體現香港地道生活。

見證肉類批發行業的盛衰

早 於1842年,中環街市現址附近已出現市集,當時人稱「廣州市場」,1850年改名為中環街市。街市先後於1858年、1895年和1938年重建,今日 我們所見的中環街市,就是在1938年重建、1939年落成,並沿用至今的。這個地段,自香港開埠以來就是本地糧食日用品的集散地。七十年來的歷史與人文 故事,是中環街市彌足珍貴的地方。

在結志街的豬肉檔文記成,三代在中環街市擺檔超過六十年,至2002年底中環街市關閉才搬來結志街。少東 阿文說:「中環街市全盛時期,肉檔有百多間,但到我們搬走時只剩下二十多間,我算是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衰落。以前中環街市不是做零售的,主要是做批發生意。 中環街市以前叫中央街市,就是這個原因,你看近德輔道中的門口還有『中央街市』的痕迹。」

日治時期,中環街市曾被改名為「中央街市」,至 1993年才改回「中環街市」的名字。填海前,德輔道中是海邊大馬路,恒生總行的現址以前是消防局;從前貨物都是直接從船上卸下,運進街市內。當時還未有 批發市場,「中央街市」便成為港九食店、小販取貨的地方,「中央」之名,因而得來。

內裏乾坤顯心思

1967 年,當時港督戴麟趾爵士在到訪中環街市時宣布,中環街市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胡佩玲亦相信,中環街市在某段時間內曾是亞洲 最大規模的街市,亦是香港第一個現代化的街市,首次有規劃地安排不同的商戶於不同的樓層營商,甚具歷史意義。有趣的是,這個有規劃地分配商戶的做法一直沿 用至中環街市「生命」的末期。阮氏洋服十五年前搬進中環街市頂層(今「中區購物廊」),是少數現在仍然營業的中環街市舊商戶。店主阮先生說,當時申請舖位 須經嚴格面試和財務審核,並甄選過商戶的性質類別才接納其申請。今天大型購物商場貨物琳瑯滿目卻分布得井然有序,其實中環街市七十年前就已經如斯運作了。

中 大建築學系副教授胡佩玲和顧大慶一直研究現代建築特點,他們都認為,中環街市最有特色的不是外殼,而是裏面的陳設裝修。顧大慶直言,如果政府決定棄裏保 外,掏空中環街市,倒不如整座拆掉。因為,只有裏面的裝修陳設才能反映中環街市的歷史故事,例如中環街市的規模和井然有序就可以在貨架的排列上清楚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街市裏的貨架是用混凝土造的,在設計街市時建築師已經安排好不同的商戶到不同的樓層去,售賣不同貨物的攤檔有不同設計的貨架和設施,顯示出 設計者縝密的心思。

最好和最壞的保育

胡佩玲指,當她看到中環街市的保育構思圖,實在嚇了一跳。中環街市的中庭設計以至牆和窗的排列,是為了天然通風。但就構思圖所示,設計者一下子為中庭加了蓋,並打算為整座建築物安裝空調。其實在保育的同時,我們也得考慮可持續發展,大可利用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智慧。

顧大慶說,要做保育,首先態度要正確,如果能深入認識歷史,就會發現更多的室內擺設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最好的保育,是修建完之後好像仍是舊時的一樣,現在政府希望改到面目全非,煥然一新,這是最差的做法。」

民 間有不少組織都關心中環街市的發展,中西區關注組是其中之一。其成員羅雅寧說:「一樑一柱也不可輕言拆掉,因為他們都能講述中環街市的歷史故事。保留這些 樑柱將令保育更有意思。另外亦值得保留一部分菜檔肉檔,那些混凝土貨架也可用來擺賣書籍;而為這個地方加添一些地道、平民化的設施就最適合不過,例如大排 檔之類的食肆,它和街市本身的氣氛也是蠻配合的。」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李浩然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諮詢委員會成員,他將保育建築物所考 慮到的價值分為「傳統價值」(Traditional Values),如建築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等,以及「當代價值」(Contemporary Values),如身份認同價值、精神價值等。傳統的保育思維只涉及「傳統價值」的考慮。但2008年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評分標準,首次加入「社會價值和大 眾利益」這個考慮因素,是一項進步。保留一樑一柱,正是中環街市保育計劃的「當代價值」考慮。

走到附近嘉咸街的市集,再看看斜坡下的繁華街 道,就會明白中環街市一樑一柱的可貴之處。可貴的不是那些物料,而是它們在這個時空以這個方式排列出來,而人們在同一時空產生不同的反應。它們象徵着一種 生活形態。我們要保留的,就是這種生活形態。歲月催人,我們把最貼近生活形態的貨架、樓梯保留下來,才可「睹物思人」。

現在中環街市由市區重建局接手,並委任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龍炳頤負責諮詢社區。預計未來四至六個月會進行建築物的結構勘察。唯一的祝願,是在考慮平衡經濟效益與社區利益時,「當代價值」可在當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分量。

文 李志榮

benlei.cw@hkej.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