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1 April 2013

鑄字如鑄劍



(2013年04月22日)
【am730專欄】字如其人,字形如其民。書法是一個人的形象,活板印刷的字形,就是為一個民族或族群奠定他們的書法。大家偶然在懷舊文章看到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剪報,那種棱角分明的字形,與那種條分縷析、明辨是非的文章,是互相匹配的。當然,舊時的報紙文章,也有判斷錯的,但那是坦白的,你看得出來的。今日的報紙,用的是電腦美術字體,楷書或木刻體的棱角沒了,文章的棱角也少見。若你是在電腦上看報紙,匆匆一瞥,甚麼都不是。
我不認識鑄字,也沒去過八十年代之前的報館或印刷廠的排字房,但我練過劍。鑄劍師注定一個武士的生命與榮譽,鑄字師注定一個民族的生命與榮辱。近代印刷術用的鉛字 ,是用銅模鑄出來的,楷體用的是唐朝書法家的毛筆字,宋體用的是宋朝的木刻字。唐朝與宋朝都是華夏文教鼎盛的朝代,民國初年直至八十年代的台灣報紙和香港報紙,字體傳遞的文化氣息,就是唐宋的氣息。報上的文章,能不能跟上這種氣息,是另一回事,但寫稿的人,意會到自己的文章會用這種字體排印出來,不期然會端莊起來。就好像有人叫你用毛筆在宣紙上題字一樣,你不敢亂寫。
三月二十九日,我懷着這等誠敬,與一群愛好藝文的香港朋友,參觀台北的日星鑄字行。鑄字行在太原街,一條好像香港大角咀工業區的庶民小街,有修車的、印刷的、設計的,招牌上或門楣掛上捐助廟宇而得到的燈籠或紅布。當日為我們講解和示範鑄字工藝的,是鑄字行的第二代傳人張介冠老先生。張先生說,電腦排版影響之下,鑄字的工藝和文化底蘊,瀕臨失傳,亟待轉化。一九八五年,台灣有活版印刷行五萬至六萬家;電腦排版技術流行之後,一九九五年剩下五百家。為活版印刷提供鉛字的鑄字行,台北如今剩下一家,高雄、台中各一家,都是張先生和他的親族和同業在苦心經營。
日星鑄字行創立於一九六九年,廠內庫藏三十餘萬字的中文鉛體字模,其中以「丁」字至「龜」字所順序排列之中文常用字有二千字至三千字。楷書體字種銅模是一九四八年由上海傳入台灣,據說是前清進士的工楷,字體融合唐朝書法家褚遂良和顏真卿的筆法,獲總統府指定為官方文書字形,台灣各大鑄字行也樂意採用。
鉛字要用銅模在倒模鑄出,銅模用電解的方法鑄造。銅模的字,要用雕刻刀法,依照漢字字形的重心,如書法在九宮格內「裝字」,奠定字形之舒張或緊湊,再考究筆劃的鈎勒。現在的電腦排版,設計字體的人,都用整體的字形和美術效果來造字,缺乏書法修養和文化觀念,意會不到筆劃的細節,如何傳遞漢字的美態,華夏的風姿。(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