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2 May 2013

街知巷聞﹕炮台山 舊商場記憶



【明報專訊】每次乘電車經過英皇道,成報大廈和舊皇都戲院對出那兩個微斜的大彎位,總是令人隱隱感到刺激又期待。

陡峭的山勢和斜路,交錯的樓梯,連綿整排的舊樓,從早到晚都絡繹不絕的途人;入夜,「天龍會」亮霓虹燈,破落之中帶點龍蛇混雜的感覺;一街之隔,卻是寧靜的教堂、學校、中產住宅群。

炮台山的面貌,有種說不出所以然的曖昧和壯觀。

在正式的行政分區裏,其實沒有天后和炮台山,銅鑼灣以東就是北角;但炮台山也不是純粹因應地鐵站而生的地名。早在英人佔領香港島時,就找出港島北岸最北的岬角,命名為「北角」(North Point),並在山坡上建炮台堡壘,與對岸的滿清軍對峙,故有「炮台山」之名。及至九龍半島也割讓予英國,炮台山便不再是戰略要地,英人遂把山坡開闢為炮台山道和堡壘街。

作為口頭上的地方名,天后、炮台山和北角如何劃分,因應各人的觀感而異;較客觀的標準是按兩個地鐵站的中間點劃界,銅鑼灣街市以南可算天后,舊皇都戲院以東便是北角了,炮台山大致就在前述的兩個大彎位之間,並由英皇道往海旁及半山延伸。

看街名知用途

中西區街道多以洋人高官名人命名,由天后至北角一帶街名,卻多與開闢時的用途相關,看街名而知發展脈絡。上世紀初,渣甸洋行和太古洋行分別以銅鑼灣和魚涌為基地,兩區的辦事處、工廠、貨倉碼頭林立,夾在中間的炮台山和北角仍然荒僻。發展的契機是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在灣仔的發電廠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遂在炮台山對出海面填海,建成新發電廠,新廠址兩旁的街道均以電力為名,東面的為「電廠街」,西面的英文為「Power Street」,中文則把power理解作力量,譯為「大強街」。沿海道路原屬筲箕灣道的一部分,於1929年完成改善工程後,命名為電氣道,直通銅鑼灣。

電廠的設置,加上英皇道於1935年開通,帶動北角成為港島的新工業區,而炮台山則為這工業區的後勤倉儲之地,例如今日的和富中心從前是均益倉庫公司的用地,蜆殼街和油街一帶則有蜆殼公司的四個石油庫。及至1980年代,人口增長,港島市區地供不應求,電廠和油庫相繼遷往更邊陲的鴨洲,原址建起商廈、住宅和龍頭屋苑「城市花園」,炮台山轉型為中產住宅為主的區域。

來到炮台山,不得不提這裏的商場特色。沿英皇道兩旁的住宅大多在1960、70年代建成,有別於其他舊區的單幢樓,這批樓宇是數座相連、有升降機的多層大型建築群,底層均設有劃分成多個小舖位的街坊商場,像嘉信大廈地下的七海商業中心、英皇中心地庫商場、北角中心大廈低層的新時代廣場等,粗略數來,短短一截英皇道沿途就有五六個這樣的商場。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老舊、門面不起眼、人流少、生意零落,說得難聽一點,「死場」是也。裏面林林總總的小生意,像美容美甲、中醫診所、占卜算命、影印店、網購公司的倉庫、茶莊、漫畫店、髮型屋、外傭中介公司等,相互為鄰,也沒有固定營業時間,高興就開門,有些彷彿很久沒回來了,門縫間信件積了一地,開門也無非是跟朋友街坊閒聊,不見顧客,常有空置舖位。

新時代廣場 港式商場空間

提及這些中小型商場,並無貶意,倒是想點出它們作為一道本土文化風景的價值。葉偉信因拍了《葉問》而踏上事業高峰,但一些影迷更愛他出道之初的低成本小品,像是被譽為香港喪屍cult片代表作的《生化壽屍》,差不多整套戲都在新時代廣場內拍攝,裏頭擁擠狹窄如迷宮的通道、五花八門的小店舖、低度管理、沒有規則可循的空間,與瀰漫港式惡趣味的喪屍故事相輔相成。這種商場,外人走進去只覺無所適從,熟悉環境的商戶(如戲裏的陳小春和李燦森),卻像回到家裏般自由自在。然而,隨大財團和領匯式管理思維的入侵,市民消費習慣亦愈來愈傾向追慕連鎖店、大品牌,這些曾經非常地道的港式商場空間,近年皆被視為落伍,為主流所淘汰了。

國都廣場 機仔聚首天堂

驟眼看去,人們或許更欣賞翻新了的國都廣場,光鮮,舒適,沒有霉舊的氣味。其實國都廣場於1990年代末重建之前,原亦是住宅樓宇跟底層商場的落局,除了已結業的國都戲院外,國都大廈商場還曾經是遊戲碟和動漫產品的「重鎮」。北角半山中小學林立,也許造就了國都的繁盛。90年代在炮台山讀中學的阿森憶述,當年灣仔東方188仍主要賣電腦產品,筲箕灣天悅商場規模較細,國都可說是港島區遊戲玩家必到之地。而且各家店舖都會在門前擺放大電視和遊戲機供人試玩,玩得出色的吸引途人圍觀,氣氛熱鬧,那時互聯網尚未發達,國都讓遊戲玩家得以交流資訊和心得,學生哥留連忘返,但品流並不複雜。

往日的香港常被形容為「翻版天堂」,北角和炮台山段的英皇道兩旁,從前亦有多間翻版碟店,不過,阿森形容,第一代的翻版中心就在國都的遊戲店內。當年仍未流行CD和VCD,但國都已在賣翻版遊戲碟,在那個玩任天堂和「超任」的時代,正版遊戲要賣300多元,國都廣場則有10多元一套的翻版貨;「超任」遊戲使用普通電腦磁碟,顧客都習慣自備磁碟,到國都的遊戲店付錢抄錄副本,比買現成抄好的更便宜。

森記圖書 舊商場.貓.書香

若非有這些舊式商場和不太計算成本效益的老業主,森記圖書公司大概亦無法留存至今。英皇中心商場地庫,陳舊不起眼,但1978年森記在此開業時,大廈是簇新的,書香裏,歲月靜好,老闆陳小姐在森記一留就30幾年。

陳小姐當年亦是在炮台山讀書的中學生,她很記得第一次到森記就喜歡,「好靜,少人,好舒服,我中學同學在森記做兼職店員,我跟他說,如果你不做了就介紹我去做」。未幾同學真的辭工,她得償所願,完成中學課程後老闆請她轉全職,她本來打算做一段時間,儲夠學費就讀大學,不料太熱愛這份工作,「有書、有音樂、有貓,我最喜歡的三樣東西都齊了,在別處還能找到這樣的好工嗎?」年復年的遲疑不去,結果至今都沒上大學,但也自覺無甚損失,因為埋首書堆,一樣有她渴求的知識和智慧。80年代末老闆移民,便把生意交給她打理。

想所有書也曝光

森記的書架,陳列得跟一般書店最不同的,是無論暢銷與否、作者名氣大不大,每種書都只放一本出來,賣出了就要辛苦地從書架後翻出存貨補充,「每個人的偏好都不同,你不知道可以啟發他的那句句子藏在哪本書裏,所以我想盡量擺最多種類的書給人選擇。有些人覺得花多眼亂,其實你的心靜下來,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本」。

陳小姐愛貓,這些年來收養了十幾隻貓在舖內,也有很多貓陳設,森記一度被追捧為「賞貓」熱點,但她其實不愛以貓作招徠,貼出告示希望客人不要玩貓,怕打擾了貓的生活和專心看書的人。

炮台山站撥歸新線?

炮台山地勢陡峭,地鐵站旁的長樓梯一直是區內地標。百多級樓梯連接地鐵站和半山的屋苑,是很多居民的必經之路,多年來區議員持續爭取,直至約八、九年前才成功在旁邊加建兩部升降機,惟因地鐵公司反對,升降機不能直達地底大堂,以致對出的過路口經常人流擠擁。

炮台山地鐵站的設計亦甚奇特,A出口跟B出口相距只約20米,還座落同一邊馬路上,若在其他地鐵站,應該只算作A1和A2出口吧?Natalie在炮台山成長,認為地鐵公司一直忽略炮台山居民的需要;最近的鐵路發展諮詢裏,建議北港島線於北角站「換線」的方案,將炮台山站撥歸北港島線,更可能令炮台山站使用者前往港島中西部及荃灣線時非常不便;為了保衛自己成長的社區,她計劃短期內在地鐵站口擺街站,宣傳新鐵路發展對炮台山人的影響。

油街藝術空間能延續嗎?

若舊國都廣場是遊戲界的神話,90年代的油街藝術村就是藝術界的傳奇,唯兩者都已一去不返。電氣道與油街交界的這排紅磚屋有逾百年歷史,是目前唯一一幢座落於北角原始海岸線上的建築物,最初是皇家香港遊艇會會所,該會1938年遷往銅鑼灣的奇力島,建築物就交予政府使用。政府於紅磚屋前的新填海地建了一座9層高的物料供應處倉庫,紅磚屋作員工宿舍,至1998年遷出。

其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地皮賣出去也不值錢,政府就以1元呎價優惠出租倉庫大廈。20呎的高樓底、3000呎開放式的空間,對藝術創作者來說直是天堂,吸引約30個藝術或創意工業相關的單位進駐,包括進念二十面體、Videotage、1a space、前進進等,成為香港第一個藝術村。各式展覽、live band、時裝表演、藝術家聚會每天在此上演,公眾亦慕名前來參觀。自由氣氛原是藝術村命脈所在,然而政府最怕「無王管」,藝術村只生存了短短18個月,地皮就被收回,一直丟空。

草地繼續開放

前年政府宣布以約63億將油街地皮批予長實旗下公司,並已通過清拆倉庫大廈,於原址發展6幢住宅及一幢酒店的計劃。紅磚屋則保留作藝術用途,項目稱為「油街實現」,舉辦藝術展覽和社區活動,由康文署轄下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將於本月22日正式開放。觀乎項目簡介,署方似亦注意到牛棚藝術村欠社區連結的批評,多番強調要拉近藝術與社群生活的距離。效果如何,尚要看實際操作;至少署方承諾了,這片綠油油的小草地,街坊公眾可以隨便坐臥享用。

文 林茵

圖 林俊源、林茵

編輯 方曉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