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 - 陳雲
2014年12月29日
陰陽五行之術數,先秦已有,但屬於零碎記載,大抵當時是王官之學,巫、祝、與史,代代相傳,不載於正書。要到了春秋戰國,王綱解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術數的學問才由陰陽家如鄒衍之流,用懺諱(王朝預言)、占卦相命的江湖方式傳播出來。
從王朝到江湖,這是個大轉變。漢朝將江湖雜學、齊魯方士之學,重新統屬朝廷,這形成了術數的系統整理與傳揚。漢朝在天下板蕩之際立國,周朝的諸侯封建沒了,秦朝的郡縣吏治亡了。王家不見了,書吏不能任事。那怎麼辦?只能任官,即是任用儒官。在地方的世家之中,選拔賢良方正之士,任命為官。
官員學些甚麼?才可以補回王家與書吏之不足?學的是官學,混一點雜學。漢文帝、景帝、武帝定下的五經博士,用經學來傳習周代的王官學問,這是高貴的王官學問下降民間之始,由王官而到王民,經典教化,令民間也有王風。另外的巫祝之學,用天人感應的漢代儒術,用陰陽五行的漢代方術,令朝廷官員有一點天子的巫風,可以統治四方之民,也馴服地方的神巫。當然,但那是由學問來的巫風,而不是從天命來的巫風。天子是大巫,地方神巫是小巫,士大夫是中巫。
憑着那套整理天文地理、四時物候、人倫刑法的術數,士大夫有了掌握天下事物的信心,可以在四方州縣行政,所謂「代天巡狩」。這點儒官的作風,以前香港殖民地的官學生(cadet)也在學,他們這批英國高材生,來香港做官之前,要熟讀耶教《聖經》和儒家《四書》,目的就是帶有一點中西的神秘學問。他們也帶領華人祭祀,拜廟求籤,就像漢代儒官一樣。
當然,漢代儒官即使信奉神道設教、天人感應,也不會事事求神問卜的。日常處事用常理,人情道理,國法家規就夠。遇到災異、兵患、疫病之類,儒官用常理治事之餘,也會用術數審視,看看自己的生辰、官職、州分、官署等,是否匹配錯誤,然後施術矯正。例如是祭告、遷居、改方位、改服色之類,煥發生機,恢復秩序。這是否真的奏效呢?其實不要緊。事情總會過去,危難總有轉機,躲避一下就過去了。但是,躲避之前,要有安民之術。老百姓也不傻,知道劫數難逃,只是有個朝廷大官在做一點禮儀,有人頂住就安心了。
術數在朝廷政治的用法,就是萬事萬物有神秘的聯繫,「氣」可以感,但「機」不可測。有了術數,天地可以祭祀,神靈可以敬仰,人事可以安頓。華夏可以度過劫難。
從王朝到江湖,這是個大轉變。漢朝將江湖雜學、齊魯方士之學,重新統屬朝廷,這形成了術數的系統整理與傳揚。漢朝在天下板蕩之際立國,周朝的諸侯封建沒了,秦朝的郡縣吏治亡了。王家不見了,書吏不能任事。那怎麼辦?只能任官,即是任用儒官。在地方的世家之中,選拔賢良方正之士,任命為官。
官員學些甚麼?才可以補回王家與書吏之不足?學的是官學,混一點雜學。漢文帝、景帝、武帝定下的五經博士,用經學來傳習周代的王官學問,這是高貴的王官學問下降民間之始,由王官而到王民,經典教化,令民間也有王風。另外的巫祝之學,用天人感應的漢代儒術,用陰陽五行的漢代方術,令朝廷官員有一點天子的巫風,可以統治四方之民,也馴服地方的神巫。當然,但那是由學問來的巫風,而不是從天命來的巫風。天子是大巫,地方神巫是小巫,士大夫是中巫。
憑着那套整理天文地理、四時物候、人倫刑法的術數,士大夫有了掌握天下事物的信心,可以在四方州縣行政,所謂「代天巡狩」。這點儒官的作風,以前香港殖民地的官學生(cadet)也在學,他們這批英國高材生,來香港做官之前,要熟讀耶教《聖經》和儒家《四書》,目的就是帶有一點中西的神秘學問。他們也帶領華人祭祀,拜廟求籤,就像漢代儒官一樣。
當然,漢代儒官即使信奉神道設教、天人感應,也不會事事求神問卜的。日常處事用常理,人情道理,國法家規就夠。遇到災異、兵患、疫病之類,儒官用常理治事之餘,也會用術數審視,看看自己的生辰、官職、州分、官署等,是否匹配錯誤,然後施術矯正。例如是祭告、遷居、改方位、改服色之類,煥發生機,恢復秩序。這是否真的奏效呢?其實不要緊。事情總會過去,危難總有轉機,躲避一下就過去了。但是,躲避之前,要有安民之術。老百姓也不傻,知道劫數難逃,只是有個朝廷大官在做一點禮儀,有人頂住就安心了。
術數在朝廷政治的用法,就是萬事萬物有神秘的聯繫,「氣」可以感,但「機」不可測。有了術數,天地可以祭祀,神靈可以敬仰,人事可以安頓。華夏可以度過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