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October 2011

甘草欖

轉角 - 陳雲
(2011年10月04日)

有一段時期沉迷食甘草欖,裝滿玻璃樽,久不久拿幾粒。欣賞的是王朝的黃,喜歡的是士人的甘。嚼橄欖,滋味由澀變甜,苦盡甘來,謂之回甘。清人陳田《明詩紀事丙籤•王弼》云:「詩如回甘諫果,正味森森。」諫果,橄欖之別名,食橄欖猶如聽勸諫,事後回味,始得其甘。元人王禎《農書》卷九曰:「橄欖生嶺南及閩廣州郡……其味苦酸而澀,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為諫果。」
童年少零食,除了食中藥包附送的零食之外,草藥裡的甘草,也揀一兩片來嚼食。父親行醫,說甘草生津解毒,滋補脾胃,常嚼有益。以前中國藥材仍未造假,虔誠製煉,可以隨便放入口嚼食。橄欖也是解毒清肺,利咽生津的,與甘草匹配,相得益彰。然而村中老人卻說,欖濕毒,不宜多食,否則會攪肚痛,也許是告誡兒童勿貪零食。欖核兩頭尖而滑,吞下危險,但童年從未聽聞兒童食欖而不慎吞核的。客家話有一歇後語,禾稈綁欖核——兩甩,如北方話說的,竹籃子打水——兩頭空。
甘不是甜,甘是中國人的精神,共產黨就不講甘而講甜,如「憶苦思甜」。同甘共苦、甘苦與共,苦盡甘來,甘貧樂道,倒吃甘蔗,久旱降甘雨,甘是與苦一道的。舊人翻譯印度聖人Gandhi為甘地,也有深意。橄欖和茶葉等國食一樣,其滋味在於「回甘」,嚼食之後,苦澀散去,舌頭生津,滋味悠長,歷久不止,此乃中華之真味。西洋啤酒、紅酒、咖啡也有回甘之效,但失諸清淡(啤酒)或濃重(咖啡),不如橄欖與茶,甘味適中而綿長。
零食之蜜餞橄欖,有紅、黑和黃三色。紅是辣欖,黑是甜欖,黃欖有一層薄薄的白膜,是甘草泡浸之後形成的,也叫白欖。白欖以鹽、糖、甘草、陳皮、丁香、玉桂等醃製,是流行零食,以前有人背住橄欖形的鐵皮罐,沿街叫賣,五十年代香港小販甚至將橄欖罐造得碩大,將身軀穿入白鐵鍛造的橄欖罐的中空口,沿街叫賣,謂之「飛機欖」,是香港最早的物形流動廣告。
國人食的橄欖是橄欖科的橄欖(Canarium album),英文是Chinese olive 。另一種是杜英科的錫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是觀賞樹,也有人醃漬食,果核兩端鈍圓。近年港人常用的橄欖油和酒店自助餐桌上的青橄欖、黑橄欖,是榨油用的油橄欖(Olea europaea),英文olive,是木樨科(木樨欖屬),不是中國的橄欖。洋橄欖軟糯而苦澀,嚼後略甘,中國橄欖是硬而乾,嚼後回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