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7 December 2012
自家製、home-made與不二家 作者 陳雲 | 三文治
–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下午11:49
近來在街頭店鋪及超市食品,都見自家製的講法,有點滑稽的。為什麼呢?「自家製」的「自家」,客家話也用,稱自己為自家,自己客家人為自家人(ci ga ngin)。自家製,就是不求人,自己動手,不假外求。商店標榜自家製,其滑稽之處,就是叫人回家自做,勿在本店買之意。
我讀出滑稽意思來,當然由於我講的是「古老言語」,客家話說的舊時言語。時人讀來,只讀出home-made之意,就是本店自做,並非委託外人或用機器大量生產。
稱自己為自家,文獻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或唐朝,如唐人李延壽撰寫的《北史·魏紀一·太宗明元帝》曰:「冬十一月壬年,詔使者巡行諸州,校閲守宰資財,非自家所齎,悉簿為贓。」講的是朝廷派遣使者巡視各地,查閱地方官的財產,如果不是自己帶來的,就當作是貪贓來記錄在冊(「簿」)。
食品標榜自家製,是日本商店用語,傳到台灣,再傳來香港。香港在老實的六、七十年代,食品採用現代機器製造的,標榜是「機器製造,不經人手」,說明乾淨衛生之意,有新時代的明淨。若是沿用舊法的,藥品類的就是虔誠製作、虔誠製煉、恭謹製作之類,食品就是家傳古法、古法釀造、遵古製造、家傳秘方、千年古法之類,讀來古意盎然。這些舊日香港店鋪用語,比起自家製,意義更為豐富。自家製是漫無標準的。
舊日香港店鋪說明是自己大量生產的,就寫自設工場、自設廠房。類似台灣和日本見到的「不二家」的標語。香港以前的講法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有保守家業的虔誠。九十年代,香港傳統食品(如餅家)紛紛集團化和擴充分店之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已成絕響。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