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am730專欄】上回提到,月初在上環市政大廈的一家麵檔午膳,到達時已是兩點多,三四個顧客閒閒散散。同桌的老者與我聊天,不久老闆也坐下來食麵,一桌人侃侃而談,引得靠壁坐的少女也忍不住問,壁上的數字何解。她已食完麵,在啜飲凍奶茶。我說這是花碼字,上面的一點是五,下面的一橫是一,例如一點加一橫,就是六,加三橫就是八。側邊的,就用一豎來表示一,以免混淆。下面的「十元」是最左邊的進位數,寫「百元」就表示最左邊的是百位數。她嘗試讀幾種麵的價錢,二十六元、二十八元之類,試過三次之後,就學會了看花碼字。「為甚麼街市會用這種字的?」她身穿素色布裙,聽她的生硬粵語口音,該是來自南洋的華僑遊客。我答:「以前舖頭用算盤計數,即是abacus啊。上面的一粒珠是五,下面的是一,隔一條柱,就是進位,如是者,個、十、百、千、萬。舖頭掌櫃看花碼字如看見算盤子,一看就可以直接撥打算盤,運算快速。」老顧客說:「以前酒樓、街市、米舖、麵檔、藥材舖都用算盤。掌櫃打算盤嘞嘞音,快過計算機。」我說:「是加減數吧,乘除就難講了。我兒時算術堂學過的珠算,現在只識得加減數。三下五除二。」老者回應:「二一添作五、三去七進一。寶刀未老啊。」以前的武俠小說,描述工匠技藝嫻熟,或俠士出手,流氓應聲倒地,就寫「三下五除二」,這些以前的尋常算盤口訣,市井皆曉,如今有如軍機密令。花碼字又名蘇州碼子、番仔碼、草碼、菁仔碼等。源自古老的算籌,即是用竹籤鋪在地上演算的代碼。花碼字在明朝的蘇州、杭州流行,傳到廣州和香港。那種粗線條的花碼字,用毛筆寫也好看的。〡、〢、〣、 〤、〥、〦、〧、〨、〩,只有那個〥字,寫起來不順,應該來自阿拉伯數字吧。以前酒樓的筵席菜單,掌櫃用毛筆字寫,用的是花俏的行楷或行草,闊鉤大捺,鋒芒畢露,菜色的第一個字寫得好大,例如百花釀蟹鉗的「百」字,鮑魚扣鵝掌的「扣」字,下面的十元、百元的單位也大寫,讀來首尾呼應。十二道菜,單尾的桂花蒸糕、水果拼盤之類,就逼逼仄仄,草草收場。華夏民間的金錢交易,也有俗麗的喜氣。十年前,在中環政府總部上班,偶爾見秘書在老派酒樓預訂飯局,傳真機緩緩吐出一張書法流麗的菜單,看了俗慮全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