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May 2015
Monday, 18 May 2015
點解講粗口?
林兆榮
生於香港,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中大文化研究。專門研究城市,交通歷史,香港電影,藝術設計,粵語粗口等。2012年於世界各地城市長途步行,開展了十一號全日遊街計劃,成為一個Flâneur。
相關文章
Friday, 15 May 2015
林兆榮
生於香港,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中大文化研究。專門研究城市,交通歷史,香港電影,藝術設計,粵語粗口等。2012年於世界各地城市長途步行,開展了十一號全日遊街計劃,成為一個Flâneur。
點解講粗口?淺論這個城市的粗口
2015/5/15 — 15:00
AAA
原本這個星期計劃好去寫香港地鐵站名和真實地名的關係,但由於社會上突然「講起」粗口來,但卻對粗口認知甚少。有人認為粗口十惡不赦;有人卻認為粗口博大精深。到底是如何十惡不赦?又如何博大精深?
香港有關粗口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筆者還在中學時,還有Geocities的年代,就有一個名為《廣東話粗口研究》的網頁,網頁裡分析了粗口字的文法,字義,變化等,看得我津津有味,可惜這個網站已不存在,只有一些不整全的網上複本;後來又在中大看過 袁立宜的碩士論文:《從人類學觀點探討香港廣東話粗口》;還有趣味性質為主,次文化堂的《小狗懶刷鞋》。綜合這些少數對粵語粗口研究的文本,加上少少個人見解,筆者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
粗口歌與反抗的起點
2015/5/8 — 16:26
粗口爛舌建築師
2015/5/4 — 14:43
震驚亞洲!大學生竟然講粗口!
2015/5/4 — 10:40
香港粗口其實從來沒有定義。一般而言,「𘳒,閪,𘳊,𘳍,」,「仆街」和冚家鏟此五字二詞,都被認為是粗口。前面提及的「一門五傑」在香港政府編製的《香港增補字符集》中皆有紀錄,看不到的前面粗口字的朋友可以先下載字符集。
粗口字本字考據
「𘳒閪𘳊𘳍」(門中帶小西九七能),有說本字為「屌屄㞗𑴶」,兩者皆各有字典記載,個人認為確實難以考量何者為本字。然而,大部分研究粗口的專家,認為「一門五傑」為俗寫,而能從較早期字典,如《康熙字典》中可考的「屌屄㞗𑴶」是正寫。本文將連同《康熙字典》,逐一簡介:
𘳒/屌(讀音:diu2)
「屌」字見於:
《康熙字典》(卷七第五十八頁): 【屌】《字彙》丁了切,貂上聲,男子陰。《正字通》此為方俗語,史傳皆作勢。
可用作:
1.罵人的粗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怎背誦《華嚴經》呵?禿屌!」
2.表示惱火或反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踏開這屌門!」
3.性交的意思。
4.台灣可解作正面意思,無粗口之意思。
變化:
Diu,小,吊,丟
閪/屄(讀音:hai1/ bei1)
「 屄」字見於:
《康熙字典》(卷七第五十六頁): 【屄】《正字通》布非切,音卑,女子陰。
可用作:
1.女性外生殖器
2.形容狀態不佳:「單野好屄!」
3.反語:「我有我風格,理屄你諗法!」
4.專門辱罵女性:「臭屄」「肥屄」「爛屄」
變化:
Hi,西,蟹,系,兮
𘳊/㞗(讀音:haau1)
「 㞗」字見於:
《康熙字典》(卷七第六十頁):《字彙》渠尤切,音裘,男子陰異名。
可用作:
1. 詈詞。。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四章:「馬元利用鼻冷笑一聲說:他算個㞗!」
2. 形容愚笨:「 㞗下 㞗下」
3. 形容胡亂/隨意/任意:「 㞗做」
4. 經常以詞組「戇𘳊」出現。
5. 男子下陰
變化:
9,鳩,膠,尻,九,dog(戇 dog dog)
𘳍/𑴶(山下一個T字)(讀音:chat6)
「 𑴶」字見於:
《李氏中文字典》(第七頁),唯一未被收錄於《康熙字典》的「一門五傑」
可用作:
1. 形容過時,老套
2. 形容愚笨:「 𘳍咗」
3. 男子下陰
4. 經常以詞組「𘳍頭皮」/「𘳍頭」出現。
變化:
7,七,柒,實,seven,cheque,十,6+1,烚,嘟(第六聲)
/(山下一個T字)(讀音:chat6)
「 」字見於:
《康熙字典》(卷七第六十三頁):《字彙》良慎切,音吝,閩人謂陰也。《正字通》按,方俗語有音無字,陰不必別名
可用作:
1. 最常用的助語詞。
2. 經常以詞組「樣」出現,形容人,用途廣泛,中性或負面。
3. 男子下陰
4. 專門辱罵男性:「矇/廢/肥」
變化:
諗,肯,很,粉(粉腸-樣),lun,撚,鬼(痴線-痴鬼線)
香港粗口委婉語與城市歷史
除了基本上述的五字二詞,香港有一種獨特的粗口委婉語文化。
黃霑在他的「香港輝黃2000演唱會」曾講出以下的順口溜:「雷公淋淋呐 ,Fire滿天畫,呀D man no can bibibak,是以no can 畫。」意思是:「行雷,閃電滿天,那些男人著不到火煮飯,所以不肯work」
據黃霑所言,這一段bilingual 順口溜,是香港早期在船塢為英國人工作的華人工頭所作。當時船塢裡的苦力工頭只懂幾句英文,不知如何表達行雷,煮食等,於是講no, can, work 等簡單英文,加上一些帶台山口音的中文形成獨特的皮欽語(Pidgin)。華洋雜處的香港,也因其語言特性衍生更多獨特而有趣的粗口委婉語文化。例如:「童軍跳彈床」(是鳩彈-Scout彈);「澳門朋友」(Macau Friend-麻鳩煩);「荷蘭銀行支票」(Holland Bank Cheque-好撚笨柒); 「荷蘭公路」(Holland highway -好撚開胃)等。這種粗口委婉語相當能觀照香港歷史,亦饒有趣味。
粗口是否一定是罵詈語?
粗口的功能又不是一面倒的,尤其用於友人身上。Zdenek SALZMANN「在複雜的現代社會,髒話不是經常被所有成員在所有情況下都視為禁忌。」不少語文的粗言亦非純為罵詈,例如英語中的Bastard,其意為「私生子」,「不齒之徙」,「王八蛋」,「自私鬼」,但同時Bastard 的用法又有另一面, “The poor bastards never had a chance”的意思是:「可憐他們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此絕對是同情之意,而無譏諷之心(見 Micheal Bernard ,劉佑知著《細說英語粗話American English VULGARISMS》)。而Shit (意為糞便,胡說)若以 「know(one’s)shit」的形式出現,如”when we talk about design, Roger really knows his shit.” 的意思是:「談到設計學,羅渣是個老行家。」如此一來,此粗口更是「美言」。
香港粗口亦不例外,因應使用的狀況,粗口的意義亦會作出調整。例如朋友相聚共晉晚饍,一人爭著請客,友人欲止之而嚷著:「丫我屌你條仆街,次次都係你俾錢,你真係好契弟!」就包含了讚頌友人有孟嘗君之請客之道,亦有「老友」之意。可見「仆街」及「契弟」並無字面上包含的惡意,「屌」字也絕非一個字面可解的動詞。
叫人「唔好講粗口」的論點
著人少講粗口有很多論點,但總之不是「堂堂大學生,納稅人供你返大學講粗口?」這些廢偽論點。很多人都認為粗口中有大量男性沙文主義意識;而我則認為,粗口最大的問題是,粗口本身是一種懶惰的語言。粗口基本五字,在語言中的用途過於廣泛,例如程度結構(好◎癲);補語性質(臭◎到仆街);狀態描述(搞◎掂)等,都可以一字走天涯;粗口字亦常一字多義,慣用粗口可能會減少語言變化;粗口字亦較難與細緻的文字一起使用,例如「講」,可以分為:
「討論」,「傾訴」,「漫談」,「哀求」,「道」等多種不同形態。
但如果要混合粗口使用,就只能用說「尋日佢同我講◎左/傾◎過」,很難說「佢同我傾◎訴過」;你亦只能說「我睇◎返我呢世人」,而很難說「我回◎顧呢一生」或「我驀◎然回首」。如果只使用粗口,的確是比較難做細緻的描述。林夕先生曾在專欄中記述,有次黃霑抱怨工作辛苦,慨然嘆曰:「皓首窮經,諗嘢諗到◎毛都白◎埋,唉。」這個令林夕拍案叫絕的粗口例句,尚且要把粗口字放在陰毛白化上,而非「 皓◎首窮◎經」-古雅的詞組,也較難使用粗口。
上面提及的黃霑先生,他以原名黃湛森於香港大學完成哲學博士。網上有一個蕭若元先生的訪問,他說他大部分的粗口是在港大學的,更以他自創的三十六字粗口成為一個都市粗口傳說;文學家老舍的《茶館》第二幕,也是屌聲不絕:「屌!揍他個小舅子!」「屌!誰要鈔票?要現大洋!」;魯迅1925年有一雜文:《論「他媽的!」》;施耐庵於<<水滸傳>>大量記載粗言,如第二十九回武松罵蔣門神:「休言你這廝鳥蠢漢!」。「鳥」乃為粗口之借代:古時江南一帶粗言從「鳥」音。講粗口,從來沒有文化學歷限制。粗口,該用時,就要用:收放自如,就是至高境界
Monday, 11 May 2015
Friday, 8 May 2015
Thursday, 7 May 2015
【文化地標】在地圖上慢慢消失 褪色的文具舖
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
Monday, 4 May 2015
打开主菜单
匿名用户最后编辑于2月前
聖芳濟書院 (上海)
编辑监视本页
上海聖芳濟書院1930年代的課堂
聖芳濟書院(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又稱聖芳濟學院,是清末到民國年間設立於上海的一所中學,1874年9月21日在上海公館馬路孟斗班路(Rue Montauban)路口(今金陵東路四川南路)正式成立。學校初期由耶穌會主辦,於建校十周年時,遷入虹口區南潯路新址,於1875年由法國聖母小昆仲會全面接辦。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修會修士於1950年被驅逐出境,到香港成立聖芳濟書院 (香港)。學校於1952年轉型為公立學校,名為上海市北虹中學,2003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1]
辦學特色
聖芳濟書院本部编辑
大事記编辑
公館馬路编辑
1874年,學校成立,只有教師1人,外藉學生4人,來自丹麥、愛爾蘭、美國、德國4個國家,只有兩間教室,以鄰近之一片棧房空地暫作為操場。至第一學期結束,學生為17名。[2]
1875年,學校交由法國聖母小昆仲會全面接辦。
1879年,外僑學生增至90人,原校舍不敷使用。1880年,修會出讓洋涇浜聖若瑟堂相鄰的一幢樓房作為校舍,同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學校初具規模。
南潯路编辑
1882年,修會在南潯路的虹口天主堂(聖心堂)對面建新校舍。
1882年11月,學校奠基,歷時三年竣工。主建築為法式四層洋樓一幢,前後有大小操場各一個。
南潯路新址编辑
1884年,學校慶祝建校十周年,遷入南潯路新址(即今日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上海道台邵友濂送贈一組大型建築鐘,安置於新建大樓的三角屋頂上。其時學院有學生196人,中國學生23人。
1893年,學生總人數達到286人,中國學生也與日俱增,因該校收費昂貴,早期入校的中國學生,大多是家境比較富裕的官宦子弟。
1905年,學校首次派遣學生四人參加英國劍橋大學公開考試,即有三人獲合格文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學生名額增至740人,修會著手計劃將中、西兩部,分地設校。
1922年,為籌備建立分校,修會發起第一次募捐。
1944年,學校本部又分設一個中國班,同時,學校改以福煦路(Avenue Foch)的中國分部為總校。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修士被驅逐自香港,成立聖芳濟書院 (香港)
1951年2月,上海市教育局派員接管了聖芳濟中學總校與分校。
1952年,總校與分校更名為私立時代中學總校與分校。
1953年8月,經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時代中學改為公立,並決定南校、北校分辦;南校繼續用時代中學校名,北校改名為上海市北虹中學。
聖芳濟書院中國部编辑
西華德路编辑
1923年,聖芳濟書院的中國部租用西華德路(Seward Road)(今長治路)舊式樓房為校舍,稱為聖芳濟書院分校。
1925年,遷至蓬路(今塘沽路)與乍浦路(Chapel Road)交界的一所洋房,其設施適合350名學生就讀,不過,學校實際容納了學生750人。
學校又於唐山路東購地37畝作為臨時運動場。原擬於該地興建分校校舍,不過因為國共內戰關係及因為該處被規劃為工廠區,不宜設校,遂變更計劃,準備另行擇地造屋。
福煦路编辑
1934年,聖芳濟書院總校於建校六十週年紀念,再次為籌建分校幕捐。國民政府大員宋子文送贈匾額,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詞讚頌,鐵道部長顏德慶專函致賀,上海市長吳鐵城致辭。
兩次募捐所得,用於建造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福煦坊的新校舍。[2]
1937年,新分校行將落成,七七事變爆發,接著日軍在上海發動了八一三事變,聖芳濟書院中國部又以地處戰區無法上課又遷至孟德蘭路(Mandalay Load)(今上海圖書館對面的江陰路)及南京路女子中學兩處上課,直至1939年9月遷至福煦路新址。後來,中國部需向當時日本軍政府教育部門註冊,並改校名為「聖芳濟中學」。
参考文献编辑
^ [1] 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
^ 2.0 2.1 2.2 2.3 2.4 2.5 2.6 聖芳濟書院華人部:《聖芳濟書院60周年紀念特刊》,1874-1934,上海。
^ 舊生張宏道、史元麟及孫雪山口述。
^ 王寅清、柴芷湘:《上海求學指南》 第50至51、57至58、61、65至68、82至83、87至89、116至118頁。
^ 舊生張宏道、周斌章、張宏遠、史元麟口述。
^ 聖芳濟學堂:《聖芳濟學堂章程》(中英合刊),第7頁。
^ 王寅清、柴芷湘:《上海求學指南》,1921年版,第50至51頁
参见
其他语言
Wikipedia ™ 移动版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网站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
使用条款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