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思直擊】葉菁華、鍾一諾:Are We Plastic Hongkongers?
紀錄:April Tam
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天國與人間」第二場對談,已於2月14日下午假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舉行,主題為「Are We Plastic Hongkongers?」,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葉菁華及鍾氏兄弟主音鍾一諾,從本土音樂、本土的排他性開始,與參加者探索社會撕裂的出路。
/從〈風雨念香港〉到〈時代的顛覆者〉
對談以音樂為題展開,主持陳龍斌提起近期的「毛記電視分獎典禮」,談到娛樂音樂的改變。葉菁華指出,正如從前的〈打雀英雄傳〉一樣,其歌詞改編自〈射鵰英雄傳〉,本來是為了過癮而創作,並不旨在諷刺時弊,「不過現在毛記電視創作的歌曲,則針對現今社會問題而創作」。鍾一諾表示同意,並指「毛記的歌詞雖然同樣是大玩二次創作,但歌詞與昔日二創歌曲不同,這些歌曲反映貼身的社會議題,因此而本土化,例如〈無間做〉就諷刺小學生忙於應考TSA的教育制度問題」。
他認為,本土音樂萌芽於2014年,例如是謝安琪的〈雞蛋與高牆〉、鍾氏兄弟的〈時代的顛覆者〉,都有論述本土問題,而這些歌曲與電視節目《歡樂今宵》的改編歌詞是有分別的。「其實過往也有不少本土歌曲,例如許冠傑就以嘻笑怒罵的方式諷刺時弊,亦有羅文的《獅子山下》一類,大多反映香港的移民人口如何努力賺錢,然後創造奇蹟」。然而現今年輕人「辛苦過後都係得個桔」,憑著努力可創造奇蹟成為了迷思。「現在的社會向上流動性低、而大國的意識形態亦漸漸逼近,要同化香港人,因而激化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大家都會開始思考:我是誰?誰是香港人?」
除了流行歌曲以外,本地聖詩也反映對時局不明朗的擔憂,葉菁華指出,例如《齊唱新歌》中的〈神!祢在掌管〉就是以含蓄的方式表達「神在掌管時間、萬有、空間」,表達了香港人在1997年前對主權移交的不安。針對社會問題的就是唱頌多年的〈風雨念香港〉,就連雨傘運動期間也有團體唱此歌曲。
現時有不少流行曲不是唱廣東話,過去五六十年代也曾是英語及國語主導流行曲,葉菁華認為,「只要歌詞所使用的語言是為了與他人分享音樂,而不是強行將意識形態加諸他人,用哪種語言都可以表達」。鍾一諾表示,「本土音樂優勝之處在於吸納其他文化,而廣東話則加增了本土味道,讓人容易明白內容,其生命力亦在於夠多元化。」
/從liberal nazi到本土派
現在常有以「膠」作形容詞,葉菁華認為「只以一種既定意識形態思考,框住思維的人就是膠」。鍾一諾則以美國文化中liberal nazi的概念為例,意即是有人高舉自由主義之名,卻以獨裁專制的方式關注自由主義的社會議題,亦容易苛刻地要求他人事事相信及順應自己的一套。
葉鍾二人均認為本土是具排他性的。鍾一諾指,「本土是關乎自我形象和認同感,因此對外時是必定具排他性的,為著要分出別人與我們的不同,分出別人為何不是『真.香港人』」。葉菁華補充,「排他不一定是帶著仇恨,但如果視他者為攻擊對象,遇到他者就馬上要反抗排除,未免太敏感。所以即使是本土派,如果他們極端的排他亦會成為『本土膠』」。他提及過往德國亦是極端地排他及仇外,企圖滅絕猶太民族,眾人須要警惕。談及年初一晚旺角發生的衝突,不少會眾都發言回應。其中一位表示,她對於所參與祈禱的群組感到憤怒,因為他們大肆批評示威者為暴民,卻不了解觸發衝突的原因。
鍾一諾回應,呼籲眾人要誠實地觀察香港的現況。「我能在健康的家庭長大又能接受教育是幸福的,不過這些都並非必然。身處幸福的人往往容易指摘他人破壞社會安寧,論斷他人時卻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基督徒怪責他人時,就是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他提醒會眾要以憐憫的心了解事件背後的原因,而不僅是指摘使用暴力者。葉菁華亦鼓勵會眾要嘗試理解對方的處境,「要耳聽八方,才可以看到真相的全部,而不是只看TVB、大報或網上討論,忽略主流媒體及網絡討論的任何一方」。他又認為,「用愛心說誠實話」表示我們可以自由表達個人見解,但也要有愛心接納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包容不同的政治立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