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画馆对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有特殊的贡献,而并非局限于天主教绘画的范围。如海派杰出画家任伯年,曾通过土山湾画馆的友人,学习过西洋画素描,而到 20世纪初期,土山湾画馆“毕业”的画家中,有的就成了“中国水彩画之父”,有的成为月份牌画的先驱,影响极为深远。徐悲鸿在194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曾写道:“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徐家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当时只是一个村落,因徐光启的墓葬地及徐家后代结庐而居,境内有肇嘉浜和法华泾两条小河交汇,因而被称为徐家汇。土山湾位于徐家 汇南部,因当初开挖肇嘉浜运河时,积土堆成岸边高地,因名土山湾。天主教主办孤儿院从1864年7月开始建屋,同年11月建成第一排房屋,孤儿院正式迁 入。1867年4月又建成第二排房屋和一座小型教堂,这时孤儿院工艺工厂,包括缝纫、制鞋、木工、金属制品、绘画、雕塑、印刷等工厂,才开始全面授徒、生 产。
土山湾画馆的创建者陆伯都,字省三,上海川沙县人,幼年即受洗成为天主教教徒。1851年入当时设在张家楼的天主教修道院,次年底,由郎怀仁神父推荐,跟 从范廷佐学习雕塑、素描,并成为其助手,同时跟从马义谷神父学习油画。1856年范廷佐去世后,留在其圣·依纳爵堂的工作室达10年之久。由于陆伯都长期 患病,自1869年起,当时只有22岁的刘德斋成为其助手主持绘画和雕刻工厂的日常事务。
土山湾孤儿院的慈母堂于同治六年(1867)落成后,孤儿有342人,年龄都在7岁以上。12岁以下的开始当学徒。在学徒期间每日亦有两小时学习,课程有 语文(中、外文)、物理、数学、地理等,两小时自修(读《圣经》),工作时间是九个小时,在雕刻、绘画、印刷工厂的学徒全部为男孤儿。六年学徒期满后,有 些离开孤儿院到社会上谋生,但是多数留在工艺厂做工人。成年后,不少男女孤儿成婚,1874年教院开始在土山湾对岸建房,出租给已婚孤儿,逐渐形成一座百 余户的教徒村。刘德斋主持土山湾画馆期间,已经有不少孤儿学徒期满后留在土山湾成为画工。而至19世纪末,有更多人到社会上谋生,他们在土山湾学得的西洋 画技术,在出版和商业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时过境迁,笔者近日参观了上海徐汇区文化局主办的《记忆土山湾—土山湾历史文物资料展》,惊讶于当年土山湾工艺的精湛,希望收集更多的土山湾文物,并有朝一日建成“土山湾博物馆”,让中西文化交流的摇篮——土山湾曾经有过的历史不被抹杀。
『周末画报』 摄影/撰文 龙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