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January 2011

讀詩詞,用粵語

1月18日 星期二 00:20

普通話易學易講,香港人即使有粵腔粵詞,只要北方人明白,也是無傷大雅,久之也會成為地方特色,毋須強逼自己一口京腔。然而,殖民地教育的特色是強調本土人民的文化缺陷,必須努力向宗主國學習,甚至不惜以丟棄本地文化為代價。很多香港家長為了訓練子弟講普通話,不惜與子女用普通話對答,甚至將本來適合用粵語傳授的語文範圍,改用普通話,結果是用了中文來教普通話,犧牲中文來教普通話。

其中一項,就是用普通話學古文舊詩,音韻殊不配合,簡直自討苦吃。例如中文的入聲字,是用來表達孤絕、急速、抑鬱的感情的,如上述的絕、急、速、抑與鬱,用粵語讀,都是p、t、k結尾的短促字。用普通話讀絕、急、速、鬱,是毫無絕、急、速、鬱的語感的,此所謂音義離散。粵人口語「急不及待」,前面三個都是入聲字。粵語人不講「迫不及待」,即使「迫」是短促聲(讀paak1或bik1),卻與「不」字的聲母重覆,故不用。粵語即使是口語,也重視音韻協和的。

舉唐詩為例。杜甫的《哀江頭》,全用入聲押韻收句。「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粵語讀首兩句的吞聲哭(huk1)與曲(kuk1)江曲,真有走頭無路之嘆。換了普通話的ku與qu,若不知其字義,只憑其聲,就聽得耳根舒暢,心下既cool又cheer,可謂顛倒乾坤,荒唐之至(按:英文也是用長音字表示舒暢,短音字表示急促或壓抑的,如thrust、fast、 press)。

宋詞為例,岳飛的「滿江紅」,壯懷激烈,押韻收束,都是入聲字:「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香港兒童以粵語為母語的,卻要被人誤導,要用普通話學詩詞,就是枉白少年頭,到老空悲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