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April 2012

齋河粉

(2012年04月10日)

在樓下茶餐廳用飯,悶不思食,見到淨麵、河粉、米粉賣十元一碗,便點了一碗淨河粉來食,掌櫃阿姐見我一臉愁苦,也不搭嘴推銷甚麼生菜、奶茶之類了。想到二十幾年前在旺角街頭麵檔用膳,偶爾有附近佛堂的僧尼同桌。他們叫伙計來一碗淨麵,一箸一箸夾着,雍容安靜。我食的是雲吞麵、魚蛋粉、燒鵝瀨粉之類,見了僧尼端坐而食,又敬畏又慚愧。如今的僧尼,好多都不必混在葷腥之地,孤獨用餐,多由信眾簇擁,在樓上素菜館用膳了。
食淨河粉,是近日腸胃不適,常有滯脹之苦。家庭醫生知我身體無大礙,除了開化胃氣的西藥,便囑咐晚飯食白粥、齋河粉之類充飢,翌日早上食白粥或白麵包(去皮),飲熱水,午飯食齋河粉,也是飲熱水,戒飲牛奶、咖啡、紅茶。腸胃休息一日,自會不藥而愈。齋河粉質地潤滑,纖維最低,比米粉易消化,當然,在身體健壯的時候,粥、河粉之類性寒,不宜淨食,食的時候要酌加薑蔥調和。在家煮粥,可放薑絲、陳皮,溫補腸胃。中年之後,容不得放肆,這是養生常識了。
聽姨甥女說,原來她們當年的窮學生餐,竟是齋河腩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們在沙田上學,沙角邨冬菇亭有熟食檔,齋河粉賣兩元半一碗,伙計知道學生省錢,或是要儲錢買玩具,便免費澆上牛腩汁。久之,成為慣例,學生便說買「齋河腩汁」。將「腩汁」放在後面,是香港點菜的慣例,表示額外留神,例如少糖、少油、走青(去蔥)、走油之類,是不必付費的。加色(加豉油)當然也不必付費,但加底(加飯)、炒底(碟頭飯改白飯為蛋炒飯)之類,要加一點錢。加腩汁所費無幾,舊日的伙計不會計較。
聊起來,又說在清拆之前,常在梨木樹的街市買粥回家。當年的街市是單層的,外邊布滿塑膠鐵架帳篷,雖是混凝土建築的骨架,看起來像是拉扯亂搭的露天市集。裡面的雞鴨檔、燒臘檔、香燭檔、鮮魚檔、生果檔,與周邊粥粉麵飯檔的氣味,混成一股市井氣息。
同學一家都在街市謀生,父母家開文具店和生果檔,舅父賣雞,其餘的親戚在粉麵大牌檔打工,典型的本土謀生,靠山食山,靠水食水。我以前也偶爾在那些大牌檔食麵,下午四點左右,附近的學校放學,學生魚貫而回,文具店前便擺賣熟粟米、番薯或雞髀之類。下雨的時候,攤檔便退到塑膠帳篷裡去,擁擠一起,依舊擺賣。露天停車場對開的路口,傍晚的時候來了小貨車,表情木然的司機在賣雜牌的廁紙、米糧、國產罐頭和港產的洗滌劑等。廁紙的牌子,有一個我還記得,叫「東京之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