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7 January 2015

超越「中華民族」的觀念

2015-01-14

photo credit:Axel Rouvin(CC BY 2.0)

分享
在近代,華人提出了中華民族這概念,你查字典,可以查出定義,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結果便任由不同的人自己解釋。這個含糊產生了很多問題,以及很多矛盾。
中華,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漢人,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華民國國民,這些概念長久以來被混為一談。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互相加上一個或多個等號,例如「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漢人就是華人」,有些人比較貪心,全部都加上了等號,有些人只將部份配對放上等號。
但無論你怎樣放,都很容易產生矛盾。而且你的等號放得越多,矛盾就越大,舉個例子說,如果我們說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國人就是華人,華人就是漢人,那麼一去到西藏藏人,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沒錯。卻不是漢人,那是不是華人呢?你可以硬說他是,不過不能說很有說服力。
另一個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他們基本上是漢人沒問題,但是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是馬來西亞國民,效忠的對象也應該是馬來西亞這國家。那麼,他們又不是中國人?根據國藉判斷的人說不是,但這樣華人就不是中國人了。
因此,把以上的東西畫上等號的做法,基本上就是在製造矛盾。可是我們的教科書似乎也是打迷糊仗為主,兩岸皆然。即使同一個名詞也在打迷糊仗,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還是「一群」民族?這點早在中華民國建立時,從初期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去到五族共和,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再發現還有更多不同的人群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這個定義是變來變去的。
會變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華人的興起,剛好是西方國族主義頂盛的時候,而國族主義強調「民族」作為至高的單位,所以華人在學習西方時,直接把自己定義成民族,覺得華人這種身份,理應是民族。
所以整個思想,都以「民族」去看和檢量問題,再引入很多西方未成熟的觀念,結合東方一些傳統的想法。例如結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語言的主張,再混合傳統東方的天下一統方為太平的想法,產生了很多激烈的觀點。柏楊說中國是文化醬缸,遠源是,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定義醬缸。但不能怪各位先人,因為他們活在戰亂的時代中,當務之急是抵禦軍事侵略,要他們能靜下心來理清楚整件事沒有矛盾,算是一種奢侈。
但去到我們這個大致上和平的世代,我們也沒有很好的去處理這問題,繼續把中華視為民族,結果就變成了自己吵了半天。這些不會有解的事情源頭,在於我們認定了中華就是民族,而沒有想到他可以是別的東西。那,如果他是別的東西,那會是甚麼東西?
那就是「文明」。
我們常用文明這個詞語的時候,多數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得體,有禮,合社會規範,但是我們很少用到他另一個定義,就是他代表了人類文化群體中最高的一層。一個遠比「民族」還要高的層次,就是文明,中華,是應該套在文明這個層次。而不是民族。
文明並不是民族,他是一種古代文化長期的影響力與同化力,以千年為單位影響下,一個地域不同的人群,都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器具,觀念上的相似。例如大家都用筷子,都用漢字,不是因為他們就是中國人,而是代表這區域千年來都是中華文明的影響範圍。
歐美諸國,由這麼多民族國家組成,可是我們理解其文化有同一的共通性,這些共通性我們並不說是「歐美民族」的影響,而是「基督教文明」長期影響力的結果。中東北非諸國,則是受到「穆斯林文明」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諸國,則是「東正教文明」。而中華,則是和基督教,穆斯林同一等級的東西,他背後的意識形態,有些人稱之為儒教,我們可以稱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思想。
這你會發現,其實中華文明,在各方面都可以跟他們相比。例如共通文字,基督教文明是拉丁字母,穆斯林文明是阿拉伯文字,中華文明是漢字。以節日而言, 基督文明都慶祝聖誕節,中華文明則慶祝新年,這是超越民族與國家的。
之前之所以會出那麼多問題,是因為把中華從文明說成是民族,是一種降格,我們把一種應該和基督教影響力相比的東西,降格為跟法蘭西影響力相比的東西,而文明底下的國家和民族,則受一個文明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些在兩個文明邊界的民族,則同時擁有兩個文明的特質。
當理解到中華是文明時,那麼就不必再糾纏於每個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因為文明的影響並不是有無之分,而是深淺之分。文明並不是像國籍那種一刀切的身份,而是施加於所有人類精神上的影響力。日本人也可以看三國演義,用漢字,但不見得要過端午節,香港人可以過聖誕節,不見得過聖誕節就是基督徒,就只是因為他們受了基督教文明影響而已。

chenglap

電腦遊戲「民國無雙」的作者,前教師,香港的科技創業者。

1 comment:

  1. 認同!
    全世界的中華人,分散世界各地!
    全球,如綜合來,會有不同的觀感!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