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May 2010

麵包皮

2010年04月11日

近 年港人認識西方飲食風俗深了,品味改變,食麵包連皮食,不會將皮削去,只食麵包心。也許麵包的視野寬了,由英式的白麵包過渡到歐陸式的原麥麵包。歐式麵包 的皮肉差別,沒英式的大。英式麵包肌理單薄,用刀或用手都可以輕易去皮。歐式麵包肌理稠密,感情豐富,真個「切肉不離皮」,皮肉相連,要剝去歐式麵包的 皮,也許要連若干的肉也一起剝去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人很多不食麵包皮,還帶有嶺南人喜歡食精米的舊習。富貴人家是食精米的,米糠要用機器剝 削去,用以喂飼牲口,英式麵包的皮就猶如穀糠或麥麩,棄予貓狗雞鴨食。到了今日,健康教育普及,知道穀糠和麥麩有豐富營養,即使味道不好,又要費力嚼食, 偶爾也要食糙米飯和麥皮早餐了。童年鄉村的士多店,也賣英式三文治,如不額外吩咐留皮,老闆總會快手將皮削去,目的也許是留來自食,或用以喂豬。總之,麵 包皮是白賺的餘糧。城鎮的冰室和茶廳,三文治也是「飛邊」的。削出的皮,便是伙計的下欄收入,可以自己帶走或賣出。
當年元朗和上水石湖墟的麵包店 出售的麵包仍可看到出爐的雛型,一尺多長,邊角位沾了些烘焦的豬油,一排排放在烤盤,謂之「枕頭包」。買的時候老闆才放入機器切片,也可吩咐削皮,之後放 入長膠袋。三文治包則是切片的,預先入袋。此等街坊麵包店,可購買隔夜麵包和麵包皮,價錢便宜得很,一兩元一大袋,擱得太久的,免費贈送。鄉下人投墟,買 的肉食雜貨不多,也會帶一兩袋回家自食或喂家畜。雞尾包是硬餡的,菠蘿包則是脫皮或硬皮的,但可以飽嚼亂食,也是痛快。至於麵包皮,鹹香、焦脆而油膩,小 孩抓了一把便放入口中,如現在的小孩喜歡的炸薯條。大人也許牙力和消化能力有限,便用麵包皮煲糖水,當作下午茶點。其法是煮沸水,投下黃片糖,溶解之後, 放下麵包皮,講究的,可以加幾片薑,開胃消滯。
以前賣西洋麵包的,都是中式的「餅家」兼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西式的「麵包屋」,格局仿效 日本或臺灣,但蛋糕或麵包仍是放在烤盤上的,沒有分類。有了西餅專門店和連鎖店之後,麵包脫離烤盤,分門別類放在蓋箱內,改作自助形式。餅點和麵包變得精 緻,也不會在角落堆放一袋袋的麵包皮和隔夜麵包了。然而,當時的街坊舊店仍在,貧民要買這些充饑之物,也有門路的。
現在賣麵包的,多數是超市攤位、連鎖麵包店或集團式西餅店,街坊麵包店都快要被高租金和領匯趕絕了。一袋袋的麵包皮,連同貧民的生存空間,富貴得沒地方放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