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January 2015
Tuesday, 27 January 2015
Saturday, 17 January 2015
超越「中華民族」的觀念
2015-01-14
在近代,華人提出了中華民族這概念,你查字典,可以查出定義,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結果便任由不同的人自己解釋。這個含糊產生了很多問題,以及很多矛盾。
中華,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漢人,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華民國國民,這些概念長久以來被混為一談。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互相加上一個或多個等號,例如「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漢人就是華人」,有些人比較貪心,全部都加上了等號,有些人只將部份配對放上等號。
但無論你怎樣放,都很容易產生矛盾。而且你的等號放得越多,矛盾就越大,舉個例子說,如果我們說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中國人就是華人,華人就是漢人,那麼一去到西藏藏人,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沒錯。卻不是漢人,那是不是華人呢?你可以硬說他是,不過不能說很有說服力。
另一個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他們基本上是漢人沒問題,但是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是馬來西亞國民,效忠的對象也應該是馬來西亞這國家。那麼,他們又不是中國人?根據國藉判斷的人說不是,但這樣華人就不是中國人了。
因此,把以上的東西畫上等號的做法,基本上就是在製造矛盾。可是我們的教科書似乎也是打迷糊仗為主,兩岸皆然。即使同一個名詞也在打迷糊仗,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還是「一群」民族?這點早在中華民國建立時,從初期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去到五族共和,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再發現還有更多不同的人群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這個定義是變來變去的。
會變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華人的興起,剛好是西方國族主義頂盛的時候,而國族主義強調「民族」作為至高的單位,所以華人在學習西方時,直接把自己定義成民族,覺得華人這種身份,理應是民族。
所以整個思想,都以「民族」去看和檢量問題,再引入很多西方未成熟的觀念,結合東方一些傳統的想法。例如結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語言的主張,再混合傳統東方的天下一統方為太平的想法,產生了很多激烈的觀點。柏楊說中國是文化醬缸,遠源是,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定義醬缸。但不能怪各位先人,因為他們活在戰亂的時代中,當務之急是抵禦軍事侵略,要他們能靜下心來理清楚整件事沒有矛盾,算是一種奢侈。
但去到我們這個大致上和平的世代,我們也沒有很好的去處理這問題,繼續把中華視為民族,結果就變成了自己吵了半天。這些不會有解的事情源頭,在於我們認定了中華就是民族,而沒有想到他可以是別的東西。那,如果他是別的東西,那會是甚麼東西?
那就是「文明」。
我們常用文明這個詞語的時候,多數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得體,有禮,合社會規範,但是我們很少用到他另一個定義,就是他代表了人類文化群體中最高的一層。一個遠比「民族」還要高的層次,就是文明,中華,是應該套在文明這個層次。而不是民族。
文明並不是民族,他是一種古代文化長期的影響力與同化力,以千年為單位影響下,一個地域不同的人群,都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器具,觀念上的相似。例如大家都用筷子,都用漢字,不是因為他們就是中國人,而是代表這區域千年來都是中華文明的影響範圍。
歐美諸國,由這麼多民族國家組成,可是我們理解其文化有同一的共通性,這些共通性我們並不說是「歐美民族」的影響,而是「基督教文明」長期影響力的結果。中東北非諸國,則是受到「穆斯林文明」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諸國,則是「東正教文明」。而中華,則是和基督教,穆斯林同一等級的東西,他背後的意識形態,有些人稱之為儒教,我們可以稱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思想。
這你會發現,其實中華文明,在各方面都可以跟他們相比。例如共通文字,基督教文明是拉丁字母,穆斯林文明是阿拉伯文字,中華文明是漢字。以節日而言, 基督文明都慶祝聖誕節,中華文明則慶祝新年,這是超越民族與國家的。
之前之所以會出那麼多問題,是因為把中華從文明說成是民族,是一種降格,我們把一種應該和基督教影響力相比的東西,降格為跟法蘭西影響力相比的東西,而文明底下的國家和民族,則受一個文明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些在兩個文明邊界的民族,則同時擁有兩個文明的特質。
當理解到中華是文明時,那麼就不必再糾纏於每個人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因為文明的影響並不是有無之分,而是深淺之分。文明並不是像國籍那種一刀切的身份,而是施加於所有人類精神上的影響力。日本人也可以看三國演義,用漢字,但不見得要過端午節,香港人可以過聖誕節,不見得過聖誕節就是基督徒,就只是因為他們受了基督教文明影響而已。
chenglap
電腦遊戲「民國無雙」的作者,前教師,香港的科技創業者。Saturday, 10 January 2015
玉米
Jewel Tsai added 3 new photos.
玉米,台語叫番麥,粵語稱粟米,華北呼為棒子。五百年前,玉米從中美洲傳到世界各地,現在是全球種植最多,用途也最廣的作物,除了是人類食糧,也是牲畜飼料,還可提煉油脂、澱粉和糖漿,煉成代替汽油的生物燃料。甚至可以做玩具。
萬聖節,超市堆滿美國進口的南瓜和玉米,賣不完當贈品,送了幾條玉米棒子,硬梆梆,塑膠似的,米粒粗大,像老煙槍的黃板牙,然而棕褐黑紫相間,色調詭麗奇異。擱在木盆看著玩,過完節好久,終究得處理,於是費勁把玉米粒捋下,想拿去漚了做堆肥。
有幾粒,不知怎的混進洗菜水,澆到田裡,幾日後抽芽生根,長出淺紅梗桿,碧翠小葉,很是可愛。我看著喜歡,就改了主意,把那還沒拿去漚肥的玉米粒,都種到地裡,在茼蒿邊耙了個玉米田。常聽農友說,玉米難種,多蟲害不好照顧,我從沒種過,今年就試試吧。
這玉米小苗清逸如蘭草,但身世血統,卻混濁可疑。玉米和大豆,是基因改良的重災區,美國玉米,更有85%是GM品種,混進了抗除草劑,基因裡,可能暗含一種叫做Bt的毒性蛋白質。我這玩具玉米,不可能是有機好品種,不知道將來能否結穗,而結穗後,我又敢不敢吃。然而種著的時候,看著它那薄軟透光的小葉,我還是滿心愛憐,唉呀,就當景觀植物,種來看著玩吧。
餛飩
熬著熱湯,包著餛飩,想著帳篷裡那幾個餓了五天,已經心跳手抖腿軟的學生,喉裡心底,泛起陣陣酸楚。我怕餓,更怕看到人家餓,尤其在這種陰溼冷洌,飢寒交迫的天氣。
黃之鋒血糖過低,喝了一茶匙葡萄糖,為此他公開致歉,說自己「唔爭氣」。看到這裡,酸楚一路竄上眼睛,怒火冒上心頭,淚水如油,愈澆愈燒。餛飩煮好了,卻吃不下去,任它發涼糊軟。
黃之鋒,求求你,請你和學民的伙伴不要絕食了,因為「唔爭氣」的是這個政府,他們把你們(不,我們所有人)當爛泥,當燙手山芋,只想甩掉,只想踏平,假裝一切都沒事。所以鎮暴警察目露兇光,揮棍狂揍,連路人甲乙和醫護人員都打,打頭,打下體,往死裡打。政府根本不管你死活,只是幸災樂禍,捋緊衣袖準備清場,什麼對話?什麼重啟政改?餓死算了,睬你都傻。
黃之鋒,請你們不要絕食了,他們不會顧惜的,這樣只會讓愛你的人心痛。你聽到張敬軒唱著「最卑微的願望」嗎?那是香港的年度之歌。一張選票,一次對話,一雙滿佈血絲的紅眼,卑微若此,卻怎樣也達不成。在這寒風冷雨,天地昏慘的仲冬,那一茶匙葡萄糖,可以燃放多少熱量?
白茅,馬蹄和甘筍(紅蘿蔔
Jewel Tsai added 2 new photos.
今日大雪,不見雪花紛飛,只見白茅搖曳。香港山野少芒花(五節芒),多白茅,深秋仲冬,毛穗簇簇飄舉,軟白輕盈如雪,是我喜歡的冬景。
白茅是瘠地野草,但茅花柔白可愛,根葉更有用。茅葉細密耐腐,峇里島人叫alang alang,拿來編為雨具,或者遮蓋屋頂。茅根涼血清熱,兩千年前已入中藥,粵人常飲茅根竹蔗水。這個湯水很「百搭」,可冷可熱,可甜可鹹,而且宜夏宜冬,夏日消暑下火,冬日解燥潤肺,涼茶舖和大酒樓皆有之。
我也常煲,夏天當冷飲,冬天加了馬蹄和甘筍(紅蘿蔔),煲成芳甘爽口的熱飲,或者加花菇枝竹,煮成清鮮素湯。
【冬日香】
Jewel Tsai added 4 new photos.
北風颼颼,萬物肅殺,有些花樹卻不怕冷,不打烊,寒風中照常開放,清芬可挹。
豔紫荊,入秋後滿樹桃紫,濃香匝地,走過時差點給迷暈。我常納悶,為什麼沒人用豔紫荊的味道,調一支就叫「香港」的香水。
大頭茶,因為長得高,沒什麼人知道這花也香,有種淡淡的,暖暖的胭脂味。
萬壽菊,我菜園種的,菊香清逸,我學峇里島人,每天清早掐幾朵供佛,看著那清嫩的鵝黃花,小太陽似的,開心。
薇甘菊,野地的流氓,植物的箍頸黨,生命強盛,綽號「minute-a -mile」,一分鐘據說能長一英里,很快就把植物纏繞致死的殺手。薇甘菊是惡棍,可是開起花來,不由得就令人心軟了。小小碎碎的蕊結,如蕾絲遍地編織,到處低垂披掛,樹叢山間,芳馥瀰漫,甜甜的,是攪了奶油的杏仁茶香。
評論香港的夾心文化及混雜語文,中文、英文、港式中文,三文一同治理。
教中文,用粵語(上)
1月4日 星期二 00:20
辨別人與其他動物的其中一個標準,是語言能力。發出聲音,產生意義,而意義的單位,即是語素(phoneme),可以自由組合,變成詞與句。語素有元音、輔音和滑音三種。原則上,語音和意義的配搭是任意的,但經歷悠長的文學創作之後,也有約定的對應關係。例如英文的輕重音與中文的平仄聲,各有其感情對應。做詩文、作演講、寫通告,要打動人心,音韻節奏,不可不通也。
中文的文言創作,語音以隋唐的中原音或北宋的中州音為本,輔以當時的方言鄉音,故此,繼承自明清北方官話的普通話,丟失了音韻,特別是入聲和合口音,頗不利於文學之傳承。文學一旦失陷,則品味教育與言辭修養,無從說起矣。
北方人無可奈何,只能接受語音殘缺的現實,嶺南人有來自秦漢隋唐的粵語,就不要屈就北方官話,自我作賤,用普通話教中文了。普通話是中國交流語,是必須學的,然而普通話語音簡單,極容易學,是毋須改換中文堂的授課語言來學普通話的。真的要加強鍛煉普通話,可以闢出一兩個術科來做教學語言,中文堂則須堅持粵語教學。這是語言科學的通則,也是文化傳承的宏願。粵語區用普通話教中文,是以俗變雅,用夷變夏,違背孔門之教。
教中文,用粵語(下)
1月11日 星期二 00:20
去年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發之日,電視新聞見的是一張空凳。事後,有作家矯正,說是空椅。那是有靠背和扶手的,當然是椅。港人說它是凳,是另有所本。
二十多年前,夏韶聲唱的《空凳》,林敏怡曲、林振強詞,是哀悼老父大去之後,剩下空凳一張。長輩在家中安坐的,自是椅。一九八五年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的台上,夏韶聲演唱此曲,台上擺的道具,也是椅。
粵人文如其音,凳是凳,椅是椅,只有囉唆不覺其煩的某些北方人,才好意思將口語的椅子和凳子,直寫入文。香港人愛說空椅是「空凳」,純是由於粵人聲韻敏銳。凳(dang3)之音,如磬如鐘,有虛空迴響,可承接前面的空(hung1)字的虛空音;椅(yi2)則是舒展太息之音,將「空」字的韻洩去了。凳之音,有想念已久、虛位以待之意。北方的凳(deng去聲),其音略為短狹,如登高的登,沒了虛位以待的聲音聯想。寫「空凳」,北方人不會明白,他們愛寫「空椅子」。在「普教中」的香港學校,學生連寫「空椅」,也會被北京 老師紅筆打叉的,說不合「現代漢語」的規範。
以前香港人命名機構和商店,也講求音韻。例如「香港電台 」(hoeng1 gong2 din6 toi4)用粵語讀,恰好是粵語韻表的高平、高上、低去、低平,其聲由高平開首,用低平受束,高平是正氣,低平是親民,四字讀來婉轉平和,安慰人心,可謂金聲玉振之佳構。一九七六年,有了電視製作之後,英文改為RTHK(Radio Television ),中文依然是「香港電台」,是粵音聲韻的堅持,只有香港人明白。
北方官話混雜胡音,再遭受政治之規定而簡化,脫落大量音韻,與漢字可謂音義離散,不利語文傳承。很簡單的,粵語讀的「合」(hap6)字,真的是合口而緊閉的,音義相合。普通話的合(hé),就張開了口,想合也合不來。粵語說的荊棘(ging1 gik1)滿途,短而刺耳,聽了就知是滿途荊棘。普通話說的荊棘(jīng jí)滿途,憑聽覺,輕輕浮浮的,還以為走上了鵝絨鋪的榮華路。
粵語講「含蓄」(ham4 cuk1)兩字,前者是合口音,後者是入聲。粵人說含蓄,含真是合口的含住了,蓄是真的緊密的蓄住了。普通話讀含蓄(hán xù),含不了,也蓄不住。講含蓄而不得含蓄之聲的方言族群,要知含蓄為何物,難矣。北人用普通話學中文,引致音義離散,文化也隨之失落。北人是無可奈何,隨他去了,廣東人、香港人也用普通話學中文,就是犯賤了。
普通話讀舊詩詞不合音韻,已是常識。然而,由於古人詩文不分家,散文也講究音韻鏗鏘,故此用普通話學古文,一樣是不得要領。
北宋范仲淹撰《嚴先生祠堂記》,歌頌漢光武帝之高士嚴子陵之高風亮節,初作「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高士李泰伯看後說:「公此文一出名世,只一字未妥。」提議將「先生之德」字改為「先生之風」,一言驚醒,范仲淹欣然從之。從意義而言,「德」字狹窄,不如「風」之廣泛,流風遺韻,與「山高水長」相配。從音韻而言,「德」(dak1)字短促而絕,意味風流絕焉,不如「風」(fung1)之響亮遠達。
粵語傳承古音,讀德字顯見短促,讀風字則暢達綿長。用普通話讀,有分別,但對比不大。由於中文是音韻語(tonal language),修辭意義也用音韻傳達,北方音韻不通,單憑字義,便無法學到古文精義。
再舉一例。歸有光《項脊軒志》,以陋室之幾度修葺,比喻家庭之悲歡離合,通篇的文眼,只是一句「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章各段,由悲轉喜,由喜轉悲。悲喜之轉化,除了依靠敘述事態,也因悲(bei1)喜(hei2)二字韻母相同,發音相近。用粵語誦讀,音聲入耳,解得通暢。用普通話誦讀,悲(bei1)喜(xi3)之轉,語義可解,語音則不解。
音義離散,是北方普通話的莫大缺陷,由康熙皇帝強行指定北方話為國音之後,乃至中共用刑法和公共政策強行推廣普通話,是近代中文傳承之大遺憾,於詩文之創作,於哲理之開闢,其禍患無可挽回。惟望嶺南邊陲之地,特別是擁有文化自主權之香港,可以保存粵語教學,為中華音韻延續香火。
如想聯絡本專欄作家,請按此電郵
其它專欄作家
余若薇 「假如我是...」
世界自然基金會 熊貓出没請注意!
綠色和平 發現新大綠
陳方安生 「Anson信箱」
陳克勤 Try My Best 新丁手記
張文光 妙想天開
曾俊華 有偈傾
勞永樂 左醫右醫
吳靄儀 小鮮集
醫管局 on-line
CY聊天室
醫學新知 生物醫學
醫學新知 外科
醫學新知 腸道健康
醫學新知 輔助生育
醫學新知 護理常識
醫學新知 運動醫學
醫學新知 公共衛生
醫學新知 心臟科
醫學新知 精神科
醫學新知
www.g2beauty.com
便利店
2010年7月2日
我家附近的一條街,有個奇怪的地面舖位,樓市上升的幾年,是地產代理公司,樓市沉寂的幾年,便是便利店。十多年來,交替了三次。隔幾個舖位,停車場入口的地方,以前是麵店,後來變了一家證券交易公司,2008年金融跌市之後,一直丟空至今,門閘都生銹了,大概是位置不好,商場業主也不願意減租。城市的暗湧冒出來,便成街景的滄桑。
大汽水和沙冰
便利店開門的幾年,剛好我在政府工作,意興闌珊,每日傍晚回家,都買一兩罐啤酒,天熱時帶回家,天涼時便坐在石墩小飲,與幾個小休的廚工默默相望。偶爾有落拓之人,用小竹竿撩弄垃圾桶,看內裏可有飲品鋁罐撿拾。
二十多年前,1981年,香港第一家加盟連鎖便利店出現,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上水開了分店。初接觸的便利店倒有些調皮愉快。便利店開在麥當勞的隔鄰,比士多乾淨,有冷氣,價格略貴,沒有矮櫈子、角鐵和帆布簷篷,沒有看店的貓,沒有時而惡死、時而親切的老闆娘,只有身穿制服的時薪店員和劃一的陳設。當年也沒什麼魚蛋豬皮熱狗或微波爐食品出售,新穎的東西是大紙杯裝的可樂汽水,顧客自己取杯倒滿,然後拿到店員處付款,鄉鎮小童倒滿之後,快目觀望,偷啜一兩口,再倒滿,然後才付款。後來出現思樂冰,斟汽水的機器有一個冰格,將汽水速凍及打碎,弄成沙冰狀,夏日飲起來很涼快。這些都是年青時的食物了,現在要避忌生冷之物,以免傷及脾胃,自己辛苦。兩年前,汽水售賣機推出速凍可樂,寄養小兒某日興致勃勃,示範給我看,快手用八達通付款,汽水機吐出速凍的膠樽汽水,小手猛力搖動倒轉幾次,便現出冰粒汽水來。這是思樂冰的行動版,沒甚新意,買的也是小孩。
偏門生意
便利店其實賺的是偏財,是冤枉錢,不是正財。十幾年前,聽一位做便利店的朋友講過,香港的便利店是展銷據點和實物廣告櫥窗,零售的主業只有微利可圖,100元只賺3元,靠供應商提供的折扣和推廣費,取得額外收益。周轉方面,因為使用現金交易或八達通付款,供應商又容許賒貨三個月,累積的一筆現金,在股市暢旺的時候,投入金融市場,可以賺些利錢。聽他說,才知道延遲付款所扣押的現金,在金融城市可以做很多謀利的事,怪不得在香港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多了商人拖欠貨款或薪金。金融城市沒了法例監管及社會道德,詐偽便層出不窮。
即使便利店的銷售貨品不能回本,只要與地產財閥維持良好關係,分店數目持續上升,便可以霸佔展示點,有利可圖。這些經營概念便與供銷聯營、地產壟斷和電子付款服務結合,零零碎碎聚集起來,「山大斬埋有柴」,便成了大生意。知道了實況之後,便不大喜歡便利店,即使它膨脹起來,吸收了書報攤、熟食檔和繳費處的功能。2009年牛頭角下邨未清拆之前,我隨友人探訪過賣報紙的阿婆,她說便利店業務膨脹得無人夠膽管制,起初賣報紙有折扣,逼死報攤;沒領取熟食牌照,卻連魚蛋豬皮熱狗腸都敢賣,政府只是驅趕街邊的魚蛋檔,交了租予地產財閥的便利店集團,卻不敢打擾,正如在行人要道樹立推銷攤位和廣告牌的信用卡和電訊商的推銷點,不會被警察檢控阻街。做了一世的小商人,臨近退休,也是怨憤莫名。
年中無休
往昔新年期間,商店都會關門休息三五日,街坊士多也休市三日。在新年期間開業的商店,會被人取笑「發錢寒」,沒格局,或者窮得不顧體面,只有街邊流動小販才會做些新年禮物、拜年水果之類的假日生意。在新年開工的職員,往昔也被視為丟臉,認為這些人花費過度,沒錢過年,又或無家可歸。這都是昔日的禮俗了。
便利店長年通宵營業,新年便順理成章,繼續開門做生意,間接也脅迫其他商店縮短休假。九十年代之後,高昂的店租迫使許多店舖縮短新年的休業時間,供過於求的員工也不再顧全體面,有時即使無獎金也輪值上班。
汽水櫃
記憶之中,便利店與士多的最大分別是,便利店的汽水櫃是直立的無水的白鋼色冷藏玻璃櫃,而士多店的是橫臥的有冰水浸住的淺藍色鐵櫃。熱天取汽水的時候,手浸入冰水,玻璃樽連水滴而出,櫃前面有開汽水的鎖扣,撬開汽水蓋,再在大鐵筒內取一枝飲筒,急急啜飲。飲筒又叫飲管、吸管、汽水管,童年的客家話竟叫「汽水筆」,比喻來自吸墨水的墨水筆。最早期的飲筒是蠟紙做的,後來改為塑膠。飲筒的末端捏個楔形(V形)之後,可以互相接駁,吸啜大樽的汽水。往昔兒童的窮日子,兩兄弟或好朋友便可以在同一樽汽水插下兩枝飲筒,有福同享,直至吸到樽底,發出「嗡嗡」的響聲。
當年香港兒童多,汽水銷量大。樽裝汽水的鐵製汽水蓋,後面有塑膠蓋掩,汽水商號競爭生意,便推出抽獎。屈臣氏汽水的蓋掩後面印有橙色的哈哈笑符號,即使沒有獎,也會儲存一陣子的。
士多也是借電話和集體收信的所在地。鐵線架上的吹波膠,鐵蓋玻璃樽內的涼果、有薄冰霜的橙色冰凍木瓜、黃色酸蘿蔔,還有蓮花杯雪糕和孖條雪條,都是士多的看門貨。孖條雪條是預備兩人分食的,用口吹氣,包裝紙「噗」的一聲彈開。這是享受的序幕,與啜飲汽水到盡的嗡嗡聲不同了。
陳 雲|我私故我在
我家附近的一條街,有個奇怪的地面舖位,樓市上升的幾年,是地產代理公司,樓市沉寂的幾年,便是便利店。十多年來,交替了三次。隔幾個舖位,停車場入口的地方,以前是麵店,後來變了一家證券交易公司,2008年金融跌市之後,一直丟空至今,門閘都生銹了,大概是位置不好,商場業主也不願意減租。城市的暗湧冒出來,便成街景的滄桑。
大汽水和沙冰
便利店開門的幾年,剛好我在政府工作,意興闌珊,每日傍晚回家,都買一兩罐啤酒,天熱時帶回家,天涼時便坐在石墩小飲,與幾個小休的廚工默默相望。偶爾有落拓之人,用小竹竿撩弄垃圾桶,看內裏可有飲品鋁罐撿拾。
二十多年前,1981年,香港第一家加盟連鎖便利店出現,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上水開了分店。初接觸的便利店倒有些調皮愉快。便利店開在麥當勞的隔鄰,比士多乾淨,有冷氣,價格略貴,沒有矮櫈子、角鐵和帆布簷篷,沒有看店的貓,沒有時而惡死、時而親切的老闆娘,只有身穿制服的時薪店員和劃一的陳設。當年也沒什麼魚蛋豬皮熱狗或微波爐食品出售,新穎的東西是大紙杯裝的可樂汽水,顧客自己取杯倒滿,然後拿到店員處付款,鄉鎮小童倒滿之後,快目觀望,偷啜一兩口,再倒滿,然後才付款。後來出現思樂冰,斟汽水的機器有一個冰格,將汽水速凍及打碎,弄成沙冰狀,夏日飲起來很涼快。這些都是年青時的食物了,現在要避忌生冷之物,以免傷及脾胃,自己辛苦。兩年前,汽水售賣機推出速凍可樂,寄養小兒某日興致勃勃,示範給我看,快手用八達通付款,汽水機吐出速凍的膠樽汽水,小手猛力搖動倒轉幾次,便現出冰粒汽水來。這是思樂冰的行動版,沒甚新意,買的也是小孩。
偏門生意
便利店其實賺的是偏財,是冤枉錢,不是正財。十幾年前,聽一位做便利店的朋友講過,香港的便利店是展銷據點和實物廣告櫥窗,零售的主業只有微利可圖,100元只賺3元,靠供應商提供的折扣和推廣費,取得額外收益。周轉方面,因為使用現金交易或八達通付款,供應商又容許賒貨三個月,累積的一筆現金,在股市暢旺的時候,投入金融市場,可以賺些利錢。聽他說,才知道延遲付款所扣押的現金,在金融城市可以做很多謀利的事,怪不得在香港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多了商人拖欠貨款或薪金。金融城市沒了法例監管及社會道德,詐偽便層出不窮。
即使便利店的銷售貨品不能回本,只要與地產財閥維持良好關係,分店數目持續上升,便可以霸佔展示點,有利可圖。這些經營概念便與供銷聯營、地產壟斷和電子付款服務結合,零零碎碎聚集起來,「山大斬埋有柴」,便成了大生意。知道了實況之後,便不大喜歡便利店,即使它膨脹起來,吸收了書報攤、熟食檔和繳費處的功能。2009年牛頭角下邨未清拆之前,我隨友人探訪過賣報紙的阿婆,她說便利店業務膨脹得無人夠膽管制,起初賣報紙有折扣,逼死報攤;沒領取熟食牌照,卻連魚蛋豬皮熱狗腸都敢賣,政府只是驅趕街邊的魚蛋檔,交了租予地產財閥的便利店集團,卻不敢打擾,正如在行人要道樹立推銷攤位和廣告牌的信用卡和電訊商的推銷點,不會被警察檢控阻街。做了一世的小商人,臨近退休,也是怨憤莫名。
年中無休
往昔新年期間,商店都會關門休息三五日,街坊士多也休市三日。在新年期間開業的商店,會被人取笑「發錢寒」,沒格局,或者窮得不顧體面,只有街邊流動小販才會做些新年禮物、拜年水果之類的假日生意。在新年開工的職員,往昔也被視為丟臉,認為這些人花費過度,沒錢過年,又或無家可歸。這都是昔日的禮俗了。
便利店長年通宵營業,新年便順理成章,繼續開門做生意,間接也脅迫其他商店縮短休假。九十年代之後,高昂的店租迫使許多店舖縮短新年的休業時間,供過於求的員工也不再顧全體面,有時即使無獎金也輪值上班。
汽水櫃
記憶之中,便利店與士多的最大分別是,便利店的汽水櫃是直立的無水的白鋼色冷藏玻璃櫃,而士多店的是橫臥的有冰水浸住的淺藍色鐵櫃。熱天取汽水的時候,手浸入冰水,玻璃樽連水滴而出,櫃前面有開汽水的鎖扣,撬開汽水蓋,再在大鐵筒內取一枝飲筒,急急啜飲。飲筒又叫飲管、吸管、汽水管,童年的客家話竟叫「汽水筆」,比喻來自吸墨水的墨水筆。最早期的飲筒是蠟紙做的,後來改為塑膠。飲筒的末端捏個楔形(V形)之後,可以互相接駁,吸啜大樽的汽水。往昔兒童的窮日子,兩兄弟或好朋友便可以在同一樽汽水插下兩枝飲筒,有福同享,直至吸到樽底,發出「嗡嗡」的響聲。
當年香港兒童多,汽水銷量大。樽裝汽水的鐵製汽水蓋,後面有塑膠蓋掩,汽水商號競爭生意,便推出抽獎。屈臣氏汽水的蓋掩後面印有橙色的哈哈笑符號,即使沒有獎,也會儲存一陣子的。
士多也是借電話和集體收信的所在地。鐵線架上的吹波膠,鐵蓋玻璃樽內的涼果、有薄冰霜的橙色冰凍木瓜、黃色酸蘿蔔,還有蓮花杯雪糕和孖條雪條,都是士多的看門貨。孖條雪條是預備兩人分食的,用口吹氣,包裝紙「噗」的一聲彈開。這是享受的序幕,與啜飲汽水到盡的嗡嗡聲不同了。
陳 雲|我私故我在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