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May 2010

木棉

2010年5月28日
久 雨初晴,木棉絮飛。四月天氣反常,忽冷忽熱,火車站山坡的那株木棉花開得疏落,從家中到火車站的一段路,少了春末的興致。然而星期一,日光正照,在火車站 候車之際,竟有團團棉絮飛到跟前。花不盛放,也結結實實有了棉果,而且給烈日曬得爆了開來。棉絮有些裹了棉籽,有些空空如也,在鬧市遇到飛絮,總是難得。
喜鵲占卜
鄉郊的蒲公英、狗尾草和蘆葦都有飛絮,然而鬧市只有木棉絮了。童年的鄉村小學,庭院種了五六株木棉,鄰村的後山,也有兩株野生的木棉,並枝而立。木 棉高聳正直,又名英雄樹,枝幹挺立於當年矮矮的校舍和村屋之上。春暖之際,紅花怒放,即使隔了兩個樹林,站在我家的菜田上,總能看到鄰村的木棉。校園的木 棉,長得比旗桿還高,走路上學,遠遠便看得見。校園的鐵絲網,冬日開着鮮橙色的攀藤炮仗花和紫紅的簕杜鵑,園圃裏有大紅花,聖誕節擺滿一品紅(聖誕花), 這些都是舊日的校園顏色。
鄰村的木棉,每年總有喜鵲築巢,喜鵲的巢用粗枝和茅草交纏而成,又大又堅固。村中父老說,若是築巢在高枝,高枝的支撐薄弱,預兆安度夏季,颱風少 有,若是築巢在矮枝,矮枝的支撐穩固,枝葉屏障也大,預兆當年颱風為患。這是農村的民間物候知識。喜鵲的築巢占卜,多數準確,但也有風暴過後,鵲巢吹翻在 地的慘事,連兒童也不忍去察看傷亡如何。
木棉開花不久,大概在陽曆四月底,便會朵朵墜下。厚厚的肉花瓣,多是完好無缺的,行人不忍踐踏,踢開一邊,幾日之後,才爛在草地上。我一年級的時 候,就拾了木棉花回家觀賞,後來效法同學,拿來煮粥,有清熱去濕之用,鮮花瓣也可以食。木棉花是廣東涼茶「五花茶」的藥材之一。 過了幾年,花食膩了,不多撿,但見到草地上有完好的木棉花,也會忍不住撿起,放入書包帶回家。總之,如此厚肉的花,並不尋常,有熱帶植物的野性。
紅艷燒天
明遺民屈大均《廣東新語.木語》云:「木棉,高十餘丈,大數抱,枝柯一一對出,排空攫挐,勢如龍奮。正月發蕾,似辛夷而厚,作深紅、金紅二色,蕊純 黃六瓣,望之如億萬華燈,燒空盡赤…… 子大如檳榔,五六月熟,角裂,中有綿飛空如雪。然脆不堅韌,可絮而不可織,絮以褥以蔽膝,佳於江淮蘆花。……南海祠前,有十餘株最古,歲二月,祝融生朝, 是花盛發。觀者至數千人,光氣熊熊,映顏面如赭。」清初,民風仍厚,即使遭遇蠻族統治,粵人也有觀花之雅興。木棉甚為粗生,飄絮落籽,即生一株。西江岸邊 木棉成列,花落江中,竟如水燈,屈大均也記下了。
棉絮可團而為棉襖之芯而不可織,一如蘆花,小學老師說過了,還借助木棉飛絮的時節,在課堂講了閔子騫盡孝之事,說孔門弟子閔子騫少時為後母虐待,後 母以蘆花衣子騫,以厚棉絮衣己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後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後母。子騫跪 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於是饒恕後妻,從此全家和睦。
桉樹葉止痛
木棉落盡之後,幾個星期,馬路邊的影樹又綻放叢叢紅花。小學的《自然教育》叫影樹或鳳凰木,村裏叫火焰樹,兒時誤以為是「火艷樹」。中學的英文書, 才知是火焰樹,Flame-of- the-Forest,源自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當年的英國水手在船上遙見團團盛放的火焰樹,以為是山林大火。
小學前面的公路叫粉錦路,連接粉嶺和錦田,由於港督要到粉嶺別墅歇暑,為了雅興和行車安全,種的行道樹又高又大,多是防撞吸震的白千層樹,也有桉樹 和木麻黃(牛尾松),夾雜村前野生的木棉和火焰樹,走在路上,頗有可觀。春天滿樹細花,蜜蜂飛舞。白千層的樹皮可以撕下,用來寫字。不撕樹皮,路過也會打 幾拳,有層層的白樹皮包裹,不會痛的。
兒時在馬路遇到蚊咬,都會搓碎桉樹葉,取其汁液,敷在蚊疤上。上課時,被老師打了手板,放學回家路上,也會搓碎桉樹葉,將汁液塗在手上止痛。這是鄰 桌的同學教的,他有時沒做功課,上學便順手摘了桉樹葉,放在書包內備用。當時只知道樹葉有驅風油的氣味,應該有鎮痛止癢的功效,不知道桉樹油原是西洋民間 草藥。當年都覺得馬路上的樹木可親,也不知道是外洋來的樹,恰如一切香港的西洋物事,出生之時便有了,要到懂事之後,才曉得華洋之別。
外洋樹可親
到了中學,讀到香港的植林史,說樹林在戰亂時期無主守護,很多遭到日軍和難民砍伐,重光之後,政府趕緊種植快生的外來樹,穩定水土。白千層、桉樹和 木麻黃來自澳洲,台灣相思來自台灣。木棉也是外來樹,源自印度。本土的樹,只在山嶺和溪邊可見,如山上的赤松、山桔和番石榴,溪邊的水榕樹、竹樹、蒲桃和 樟樹。認得名字的,都是有用的樹或可食果實的樹,其他的雜樹都不知名。松樹直紋,又有樹脂,可做柴,落在地上的松針(松葉)和松果可助燃。竹樹可造竹竿, 竹籜可助燃。樟樹扭紋,不可做柴,但可製樟腦油,其他的水榕樹、蒲桃、山桔等,果實可食。
至於木棉,倒是因觀賞而識其名,鮮木棉花只是食了幾回。近年底子寒虛,五花茶也不須飲了。只是棉絮飛到跟前,聚在街角,便勾起許多回憶。

Saturday, 22 May 2010

麵包皮

2010年04月11日

近 年港人認識西方飲食風俗深了,品味改變,食麵包連皮食,不會將皮削去,只食麵包心。也許麵包的視野寬了,由英式的白麵包過渡到歐陸式的原麥麵包。歐式麵包 的皮肉差別,沒英式的大。英式麵包肌理單薄,用刀或用手都可以輕易去皮。歐式麵包肌理稠密,感情豐富,真個「切肉不離皮」,皮肉相連,要剝去歐式麵包的 皮,也許要連若干的肉也一起剝去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人很多不食麵包皮,還帶有嶺南人喜歡食精米的舊習。富貴人家是食精米的,米糠要用機器剝 削去,用以喂飼牲口,英式麵包的皮就猶如穀糠或麥麩,棄予貓狗雞鴨食。到了今日,健康教育普及,知道穀糠和麥麩有豐富營養,即使味道不好,又要費力嚼食, 偶爾也要食糙米飯和麥皮早餐了。童年鄉村的士多店,也賣英式三文治,如不額外吩咐留皮,老闆總會快手將皮削去,目的也許是留來自食,或用以喂豬。總之,麵 包皮是白賺的餘糧。城鎮的冰室和茶廳,三文治也是「飛邊」的。削出的皮,便是伙計的下欄收入,可以自己帶走或賣出。
當年元朗和上水石湖墟的麵包店 出售的麵包仍可看到出爐的雛型,一尺多長,邊角位沾了些烘焦的豬油,一排排放在烤盤,謂之「枕頭包」。買的時候老闆才放入機器切片,也可吩咐削皮,之後放 入長膠袋。三文治包則是切片的,預先入袋。此等街坊麵包店,可購買隔夜麵包和麵包皮,價錢便宜得很,一兩元一大袋,擱得太久的,免費贈送。鄉下人投墟,買 的肉食雜貨不多,也會帶一兩袋回家自食或喂家畜。雞尾包是硬餡的,菠蘿包則是脫皮或硬皮的,但可以飽嚼亂食,也是痛快。至於麵包皮,鹹香、焦脆而油膩,小 孩抓了一把便放入口中,如現在的小孩喜歡的炸薯條。大人也許牙力和消化能力有限,便用麵包皮煲糖水,當作下午茶點。其法是煮沸水,投下黃片糖,溶解之後, 放下麵包皮,講究的,可以加幾片薑,開胃消滯。
以前賣西洋麵包的,都是中式的「餅家」兼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西式的「麵包屋」,格局仿效 日本或臺灣,但蛋糕或麵包仍是放在烤盤上的,沒有分類。有了西餅專門店和連鎖店之後,麵包脫離烤盤,分門別類放在蓋箱內,改作自助形式。餅點和麵包變得精 緻,也不會在角落堆放一袋袋的麵包皮和隔夜麵包了。然而,當時的街坊舊店仍在,貧民要買這些充饑之物,也有門路的。
現在賣麵包的,多數是超市攤位、連鎖麵包店或集團式西餅店,街坊麵包店都快要被高租金和領匯趕絕了。一袋袋的麵包皮,連同貧民的生存空間,富貴得沒地方放了。

梳打餅

2010年04月25日

很 多餅點到了現在,都變了味,麵粉、手藝、產地及儲藏時間都變了,仍未變的,也許只有怪名,梳打餅是其一。上世紀六十年代,梳打水已改名汽水了,梳打餅仍沿 用舊名,也許賺錢不多,商人和消費者不想要個好聽的名。有時叫克力架,但都是音譯。此物英文叫 saltine或 soda cracker,兒時的同學說,梳打餅是硬的,克力架是脆的,但也不一定。兒時覺得兩者都硬,咬的卜卜響。克力架的名字,也像北方的拳法命名:練散手的叫 拳,練功力的叫架,例如兒時學的功力拳與功力架。克力架,是克服蠻力的功架了。
武夫看來,梳打餅的梳打,也有拆招、化勁的意味,但始終有個餅字, 用來食的。說梳打餅是一個怪名,是因為舊日餅的命名很闊,餅乾是餅、蛋糕是餅、麵團是餅,連頭痛藥片、傷風藥片、腸胃消化藥之類的片劑藥物,都叫藥餅,簡 稱餅,例如頭痛餅、傷風餅、消化餅。食物匱乏的飢餓年代,含有澱粉的藥片,當然以餅視之。到了八十年代,英國出產的粗麥麩餅在香港售賣,叫消化餅,就與藥 物同名,彷彿是西洋式的藥膳同源。六七十年代,香港剛開始西化生活,崇拜西洋醫藥,很多人飯後都食鎂奶消化餅、腸痛藥水(肥仔水)、果子鹽之類,飽足之後 吐出胃氣,便覺得生活既美滿。
梳打分大梳打和小梳打,大梳打是「氫氧化鈉」,亦稱「燒鹼」( caustic soda),工業製造或家居清潔之用,俗稱「哥士的」,在有牌子的清潔劑和通渠水流行之前,只是用哥士的。小梳打是碳酸鈉,亦稱「純鹼」,受熱或遇酸,放 出二氧化碳,用來製發酵粉、汽水、滅火劑等。焙製梳打餅,用的當然是小梳打。標準中文寫的「蘇打」,香港寫「梳打」,是沿襲上海的音譯,即使用粵語讀蘇 打,接近英文,但依然用梳打。
梳打餅起源於一八○一年的美國麻省的米爾頓,以鹹味為主,後來加入芝麻、乾酪、香料等,用作小食,也放在湯中浸軟而 食,類似周打魚湯旁邊的小魚餅。梳打餅有鹼,可以中和胃酸,空腹食用,有舒暢之感。焗梳打餅時,發出爆裂聲,故此叫 cracker(克力架)。中國的 fire cracker,卻是爆竹,不是火辣的克力架。
小時候梳打餅最地道的食法,是兩塊餅夾了麥芽糖來食,現在有些懷舊檔口也賣,現成做好 的,甚至包上小膠袋。當年上村收買雞鴨毛、舊報紙的收買佬,就用麥芽糖夾梳打餅來交換家居的零碎棄置物,大量的棄置物便用火柴來換。爛銅鐵則可賣錢。小孩 拿了零碎舊物去交換,看收買佬用竹籤在麥芽糖盅裡勾出糖絲,螺旋形捲好,兩塊大梳打餅夾住麥芽糖,用指頭將麥芽糖壓向周邊,流動的糖要滴出來了,用口馬上 接住,頓生富足之感。

豹虎哥

2010年05月02日

舊時的兒童喜歡追逐打鬧,不打不相識,肉體接觸只是交誼,有時也找動物代勞。鬥狗鬥牛當然不得,鬥蟋蟀也太貴,要有瓦罐等物,鬥金絲貓就便宜得多,就地取材,工具只需一塊剃鬚刀片。
客 家話叫金絲貓做豹虎哥,其他地方叫豹虎,學名是細齒方胸蛛( Thiania subopressa),英文俗稱鬥蜘蛛( fighting spiders),香港卻有金絲貓的雅名。豹、虎和貓都屬貓科,都是比喻此小昆蟲勇猛好鬥。豹虎屬於蛛形綱、蜘蛛目、蠅虎科。蠅虎是不結網的小蜘蛛,能蹦 跳而行,也稱「跳蜘蛛」,鄉間樹林常見,城市樓宇的地板角落也可見,捕食家居的木蝨、蚊蠅、蠹蟲之類為生,有時與小壁虎同在,樣子嚇人,也有「虎」名,卻 是益蟲。
豹虎好與同類相鬥,但不咬人、不亂竄,可在小孩掌中緩緩行走。豹虎不結網,但築小巢,棲居於樹葉之間,葉底與葉面用蜘蛛絲黏連為巢,光身 而帶有凹坑的柚葉、荔枝葉、龍眼葉和黃皮葉最常見。搜索此等果樹之葉,見有上下黏連者,小心撕開,便可發現豹虎踪跡。幼年的不能打,顏色帶有金黃、鮮綠及 紅紋的成年豹虎能打。捉豹虎可以用小玻璃瓶,或引之跳上手掌,合掌捉之。
刀片是用來做篾盒的。舊日鄉村水道縱橫,到處是水稻田和蓮藕田,土壤濕 潤,坑邊、谷底或路邊都有一叢叢的蘆兜勒,又稱假菠蘿,其葉厚而柔韌,可以用來織草蜢玩,也可用來做盒子裝豹虎。刀片削葉,四五寸長,裁直,淺割坑紋,便 可以將三節的草篾摺疊,屈折成盒。再用刀片在一段草篾挖一孔,另一段草篾削一舌,便可以將盒子如荷包一樣扣起來。豹虎放在盒內,飢渴的時候,可以吸食葉汁 為生,支撐幾日。兒童鬥豹虎的時候,掀起盒蓋,豹虎跳出,慢慢走過對方的盒子,用前肢擺陣,用口器(昆蟲的牙齒)扭打起來。豹虎沒蟋蟀的凶狠,打輸便走, 勝的一方也不纏繞。豹虎不能久留,幾日之後,飢餓無食,便放生了。
鄉村小學的兒童下課之後,便掏出豹虎來打鬥,有點像現在學童打遊戲機,都是找動物或找影像代打,然而鬥豹虎是免費的,而且要用刀片削草做盒,可以鍛煉手藝。
豹 虎哥的哥字是尾綴,是客家話的命名特色,彷彿將動物世界變成親戚。豹虎叫哥,塘虱皮有滑潺,叫滑哥,學人語的鳥叫八哥、了哥,粵語也是這樣叫的。了哥、八 哥的哥字不能省略,否則剩下「了」和「八」,無義。溪中游的山蝦叫蝦公,崖上飛的鷂子叫鷂婆。山斑(野生的生魚)叫養公,鯉叫鯉嫲。其他也有飛蟲叫紡織 娘、尿娘和赤嫲的。蟹就厲害,叫老蟹,與老虎、老鼠同稱。兒童叫蝦蟹做蝦公老蟹,有點像龍宮景物了。

碌柚葉

2010年03月28日

干犯官非而遭官衙拘禁者,釋放之後,至愛親朋,安慰之餘,也送上碌柚葉,期望洗去晦氣。一切芬芳之物,都有辟邪驅穢之效,古人襟前之香囊與腰際之美玉,也有辟邪潔凈之意。讀書、靜坐或小睡,也焚香凈心。今人則用空氣清新劑、香薰精油之類。
鄉 村歲晚洗浴,就地取材,以竹葉、柚葉、石菖蒲、茅草及黃皮葉一束,投入浴湯之內,煮成淡綠色,洗浴之後,可以提神醒腦,驅除一年晦氣。五葉都是長青之物, 寓意長春不老,風霜不侵。當中以石菖蒲最有神效,此物之葉形如劍,道士謂之水劍,可以懸門驅鬼,其花莖之味,尤為濃烈。
少時家中種植之柚樹及檸檬 樹,頭一兩年,果實仍可食用,三五年之後,果皮厚而肉硬,樹身也長得高大,樹枝有棘刺,不宜攀爬,久之果實就留作松鼠及野鳥之食糧,然則柚葉在歲晚可作煮 水辟邪之用,檸檬葉則用來燜豬肉。舊時風俗都有節令之限,平日以柚葉辟邪,隨傳隨到,恐怕是城市風俗。自警局拘留所或監獄釋放出來,以柚葉凈身之風俗,少 時在農村並未聽聞,大概農民少犯官非,而舊時鄉鎮之警局也息事寧人,遇有偷竊鬥毆之事,警官也是告誡一番,私下賠錢了事。
柚葉辟邪潔凈之說,風俗 誌少有記載,菖蒲反而記載得多。大抵柚樹橘樹之類,乃江南甚至嶺南之物,不入中原風俗。所謂柚葉驅邪之說,不過是揮發香氣令人精神振奮,不再萎靡。精神爽 利,病氣陰氣不能近。也有犯人相信,警局及監獄之遊魂甚多,歸來以香葉洗身,驅除不潔。碌柚葉之枝條甚為堅硬,而且樹身有刺,人不敢近,以此推之,鬼怪也 不敢近焉。然而,檸檬、桔、橙與柚同科,也有香葉及棘刺,何不用以辟邪?生薑葉、蔥蒜、芹菜、芫茜也有濃香,新年也捆做一紮,放上供桌祭祀,何以不也兼作 潔凈?
風俗看似武斷,實則內含常理。風俗使用的植物多是位置高潔,不與日常飲食混同,清明柳葉、端午菖蒲,都是高潔之物。檸檬葉及其他香草香菜有 烹煮佐料的功用,難以兼顧其他風俗任務。柑橘屬之果樹,以柚樹最大,葉多而密,比檸檬葉厚而韌,儲藏養分多,運送途中只要沾水,便不枯萎,採用柚葉而棄用 桔橙之葉,也是合理。功能分化之下,嶺南人便賦予柚葉辟邪潔凈的功用。也因民間語言的同音及諧音規則,「柚」與「有」同音,於是近年也有人在家中神壇或店 鋪神位供奉柚子,寓意「長有」。至於「碌柚」之俗名,猜想是「祿有」的吉利命名之音轉。粵語「祿有」發音不順,於是「祿」便音轉為「碌」。也許做人庸庸碌 碌、運氣符符碌碌,便可安度難關,長享長有。

廁所練中文

2010年05月23日


中環某商業大廈廁所告示,文句病患之多,堪稱香港一絕:「為減低受感染及傳播傳染病之機會率,我司現建議各使用人士如廁後,先將座廁蓋板放下,然後沖廁,此舉可避免污水到處四濺。」
「我司」是大陸中文,以前謙稱「敝公司」、「敝處」,實則可以省去不提,管理處下轄的廁所,告示就是管理處張貼的了。「為減低……」是英文 To reduce的直譯,不合中文,況且公共文告也不宜用一連串虛詞開首,令人摸不着頭腦。
「…… 之機會率」是偽科學語,座廁又不是細菌樣本採集處,機會而已,談什麼機會率?「為減低受感染及傳播傳染病之機會率」,有如流行病學解釋,然則又不解釋,細 菌由糞尿而來,還是由沖廁之二級水(海水)而來?語焉不詳,不如不說。此句的主語不清,不知是對如廁客人還是向病菌說的,應是「為減低各位受病菌感染及受 傳染病波及之機會」。
「現建議」的「現」字多餘,「建議」也不合,提醒、提示而已。「到處四濺」是同義重複,也是誇張之語,不蓋上廁板,污水到處 四濺,可見水力之大,蓋上了,廁板豈非谷爆彈開?「各使用人士」,則是重複,也是潔癖過分,「如廁」已講了。此廁所告示,該大廈個個廁所都貼了,可謂語文 污染。此類廁所文告,本來不必,若要張貼,可以改為:「請蓋上廁板沖廁,以免水花飛濺,細菌溢出。」
損而又損,也可寫作「蓋板沖廁,乾淨衞生」。原文的「先將座廁蓋板放下,然後沖廁」是英文結構,也如官僚程序,中文可以用動詞緊貼,使蓋板及沖廁兩個動作緊貼而行。如此,告示便一字不虛,末後兩句且略帶對仗,有助如廁之雅興焉。
禪 門有道,「蓮花不着水,金針可度人。」金代詩人元好問有詩「莫把金針度與人」,台灣文人李敖也將之改為「要把金針度與人」。上述之文章修改,要訣在於將語 言信息精煉,至於無可再縮的「核子語句」:「蓋板沖廁」。此公文撰寫法,來自我以前鍛煉英文之告示寫作。英文受到形式語法之限制,修飾不當,句子便拖沓冗 長,撰寫告示,尤要節約虛詞。如上述的語言訊息,英文最簡短的寫法是 Flush with the Lid Down,換作中文,便是「蓋板沖廁」。古雅中文,根本厭惡虛詞、不須虛詞的,因此「蓋板沖廁」之語,得來容易,渾然天成。可惜今人不愛惜祖宗家業,學不 了好的英文,反過來給英文的形式語法迷惑了,於是中文疊床架屋,弄得一身臃腫。
以此為起點,四字句「蓋板沖廁」,可以延展為八字句「蓋板沖廁,乾淨衞生」,將避免廁所水飛濺的訊息放在後句,如此這般,文術畢焉。

Thursday, 20 May 2010

新殖民誌 唐明 脫亞入歐的唯美軌迹  —一齣港人忽略了的日本片

2010年5月7日

最近,有一齣日本電影《女神的報酬》,由電影《神探伽俐略》(原名《嫌疑犯X的獻身》)的導演執導,在意大利取景。

這齣電影野心很大,傾日本影壇最優秀的人才,希望超越舊作,創下票房紀錄,但這次不像《神探伽俐略》那樣有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原著,懸疑鋪排有嫌做 作,講的是日本外相去羅馬出席G8峰會前夕,忽然大使館接報,一個日本遊客的幼女被綁架,外交官抽絲剝繭,破獲了恐怖分子企圖刺殺外相的陰謀,皆是慣常的 推理,電影真正的主題,卻是日本以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舞台,戲中的日本人,在意大利如魚得水,與歐洲文化惺惺相惜。

一個壞情人

值得入場的理由,除了日本影星,其實是意大利的風景。去過意大利的人都知道,意大利縱使有千般壞:扒手、奸商、吉普賽浪人、鼻孔朝天的侍應、完全不 工作的公務員,一杯咖啡要價5歐羅,醉酒的男人當街撒尿,司機兩眼不看路面,忙着與路過的女人搭訕,一不小心,即導致整條馬路癱瘓……然而,意大利的美 景、藝術品,舉世無雙,無可替代,意大利就像一個壞情人,如果你要愛他,就必須接受他所有附帶的一連串缺點。

然而,電影需要畫面,如果有本事搭通天地線,去意大利取景,已經省了一半製作費用:柯德莉夏萍的《金枝玉葉》,湯漢斯的《天使與魔鬼》,都在羅馬取 景,然而羅馬不可能只當單純的故事背景,往往變成其中的一個角色:或浪漫,或神秘,兩千年累積的內涵,古羅馬的鬥獸場,中古的聖彼得大教堂,神迹般的萬神 殿,情侶約會的西班牙廣場,貝尼尼的天才雕塑滿街放,很容易令觀眾分神。

日本民族性

《女神的報酬》的編導豈能不知這一陷阱?但尊崇唯美,是日本人的民族性,即使因此犧牲劇情,也在所不惜。借綁匪刁難為由,帶觀眾從天使堡、西班牙廣 場、梵蒂岡到鬥獸場,馬不停蹄遍遊羅馬。還嫌不夠,索性南下,鏡頭隨着地中海沿岸公路轉移,焦點落在一座美麗的山城阿馬菲(Amalfi)。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阿馬菲是英國貴族度假的勝地,由此盛名流傳,再加上古希臘神話,傳說海妖賽蓮(Siren)即於這一帶港灣,企圖以此天界美 景,引誘奧德賽,因為即使最麻木的凡人見了,也會為之打動。日本編導顯然很喜歡這個傳說,甚至把片名定為《女神的報酬》,賜予阿馬菲一片如詩如畫,豈非神 力?

定調高雅,除了羅馬與阿馬菲,還搬來一場古典音樂,點出反戰的宗旨,盡顯國際視野,也再一次向亞洲觀眾彰顯了日本脫亞入歐之志。

明治維新的有識之士,為舉國未來定立方向,從未動搖。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連吃兩顆原子彈,也從無改變初衷。脫亞入歐並非簡單的口號,也不是像某 些周邊國家民族主義所謾罵的那樣,是出於崇洋媚外的心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付出戰爭的沉重代價,愈加堅定的個人選擇。為什麼脫亞?不要先質疑他們的動 機,而是應該問亞洲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入歐,而不是入非?歐洲又有什麼好?

日本敬慕西方文化,勇於放下自我包袱,沒有扭扭捏捏,半推半就,而是盡情擁抱。其中可能牽涉日本人民族性的唯美是崇,對於西方藝術成就,不免有慧眼識英雄的感覺。

日本人愛好西方古典音樂,為亞洲國家中所罕見:莫扎特貝多芬在菲律賓印尼有多少叫座力,令人不容樂觀。然而日本不同,即使流行文化,也不無全力相助 宣揚者,譬如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禮儀師的奏鳴曲》,片中男主角曾是大提琴手,即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出拉開序幕,卻渾然不覺突兀—如果換成港產 片,豈不立即引起觀眾高呼「扮嘢」的噓聲?

虔心習西學

甚至針對不讀書、不出門、愛打機的新一代,也有《交響情人夢》那樣精緻的校園文藝漫畫作品,即使劇情有嬉笑胡鬧,但主題完全吻合「脫亞入歐」的方 向,整間學校完全仿照歐洲音樂學院的教學方式,確切來講是英國貴族精英教育,男主角是英俊的指揮,在巴黎出生,維也納受教育—這一點,不知是否靈感來自當 今首屈一指的日裔鋼琴家內田光子女士。最新的電影版也在巴黎取景,盡收鐵塔、蒙馬特高地、香榭麗舍大道與凱旋門於眼底,還把高潮安排成一場音樂會—如此藝 高人膽大,連歐美編導都未嘗敢於輕易嘗試。

《女神的報酬》當然也絕非偶然扮嘢之作,而是與其他欣賞西方藝術、音樂、景物、建築的作品,一脈相承。日本人多年虔心習西學,絕不滿足於三腳貓半桶 水,今天日本電影在歐洲取景,不拍什麼黑幫惡鬥,或移民血淚,而是直接踩入對方的上流社會核心圈:外交官、音樂家、歌劇院、美術館、G8峰會,竟有渾然天 成之感,「脫亞入歐」,日本人做得到,豈是一百多年來在口號泡沫中打滾的人,能明解分毫?

新殖民誌 唐明 殖民地情懷就是香港品牌

2010年3月26日

新殖民誌

唐明

殖民地情懷就是香港品牌

幾個柏林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影評人談笑指點,香港永利街居民便失去了收樓遷拆的一筆補償費,令人不得不驚歎蝴蝶效應的神奇。

永利街不拆了,當然值得開香檳慶祝:香港的文化意識抬頭,終於明白世上有錢不能取代的東西,為了保存香港人集體回憶,少賺幾個百萬;中華文明三千年以來終於有官府強權服從「民意」的一次,簡直是歷史性的創舉,好嘢!

守得雲開得而復失

然 而,特區政府缺乏基本常識,因為「民意」是很複雜的:的確,眼前是一班平時蒲咖啡店、在 Page One 買書、出入中環時尚地帶、消費力及品味雙高的創作人,他們到國外在紅地氈上亮一亮相,立即為港增光。然而,背後還有今天仍住在永利街的幾十戶人家,留意, 是今天仍住在這條遠離中環置地國金核心圈的,幾乎沒有人會留意的小巷,他們不是六十年代電影《歲月神偷》裏剛來港的新移民,四十年前一家人捱更抵夜共創新 生活,可歌可泣。但過了四十年,如果《歲月神偷》的精神依然閃耀,香港人依然需要這盞明燈,那麼,香港四十年來「輝煌的發展」其實也沒有什麼輝煌可言。

今 天依然住在永利街的是些什麼人?他們是不是也像地中海南部小城裏的歐洲人那樣,有自己一套完全不受世界潮流干擾的生活方式:住舊屋,與老街坊往來,閒來種 花、養魚,看貓狗在太陽底下打架?如有這樣不受約束、輕鬆自在的神仙日子,真是理想生活的形態,那麼香港人不但不會忽視永利街,而是反過來爭相「老翻」永 利街。

當然,真相從來都令人失望,今天永利街的居民一心盼望政府拆樓補錢,好離開這條陋巷:房屋又長年失修,沒有電梯,上下出入全靠樓梯, 一上年紀即寸步難行,而且,同區的新樓都賣到3萬元一方呎了,眼見守得雲開,誰曉得,只因為幾個看不懂中文的德國佬喜歡,明明到了嘴邊的鴨子,一下子又飛 走了,你說冤不冤?而且,拍電影的那班人,一煞科就執拾細軟,回自己家去了,他們欣賞永利街的「舊日情懷」,卻不會搬過來住,豈不欺人?

民 意之複雜分化,特區政府管治十二年,成績令人沮喪,錯在不諳着眼調和民意,居中妥協之道;而永利街一役,尤其把殖民地「歷史恥辱」的尾巴露了出來:凡洋人 開口,即生左右政策之效。保存永利街─不要拿什麼本土文化意識蘇醒的理由來搪塞─即由於受到《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獲獎的壓力:原來香港還尋得出如此富有 「人文色彩」的城市風貌,在西方有品味懂美學的知識分子之間「傳為美談」。

到底是德國人,眼界有限;當年港英政府眼見九龍城寨蛇鼠橫行,如 果把心一橫,把城寨像十九世紀運去歐洲的暹羅連體嬰(Siamese Twins)一樣當奇物展覽,也可在歐美遊客間狠賺一票,也許是出於無意擔當「東方主義獵奇心態」的罪名。但日本人不怕這種左派大帽子,在清拆之前,與港 英政府商量,取得一個星期的寬限,專程到九龍城寨拍照片、繪地圖,記錄「最富中國特色的生活」,回國後大肆宣傳,結果刺激了日本遊客對香港的獵奇想像,在 日本漫畫裏,九龍城寨灰蒙蒙、稠密、不見天日的陋屋窄街,被捧為未來都市的 Role Model。難怪今天的公共知識分子,逛完意大利古鎮,又遊畢北京的胡同,一冊 Lonely Planet 在手,以文化欣賞家自居,也對九龍城寨心生無限緬懷之情,都說「好有 Feel」,對於天花漏水、天線亂搭、處處垃圾、老鼠比貓大的「城寨特色」也照單全收。

種族膚色軟硬實力

今天 中國國力強盛,遍地黃金機會,當然絕無人再以「東方主義獵奇心態」看中國香港,柏林評委是出於一片真心欣賞,硬說人家戴有色眼鏡,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了。然而,問題的核心,無關種族膚色、軟硬實力,而是此例一開,長此以往,自找麻煩,最近香港金像編劇大才女岸西執導《月滿軒尼詩》,取景灣仔軒尼詩一 帶,把利東街、駱克道、檀島咖啡店、稅局大樓及天橋攬於鏡頭底下,盡現今日香港風貌,誠為鮮活。如果他日灣仔區有「發展」大計,動土拆建,又有「有 Feel 一族」跳出來,堅拒破壞集體記憶,該如何是好?譬如檀島咖啡店的東主想賣盤,一夥「湯唯學友粉絲」卻奉此地為「港式愛情聖地」,岸西已成小品大師,《月 滿》雖暫未有西洋影展認可,也不能不否認,是誠意清新之作,這又如何解決?

如果通通不允,照補錢照重建,則為何永利街可保,而灣仔軒尼詩可拆?是否明欺《歲月神偷》蒙歐洲佬睇起,而《月滿軒尼詩》是土炮,特區政府之崇洋媚外豈容抵賴?回到祖國母親懷抱,連年受恩,享福不淺,卻總也醫不好「殖民地後遺症」,可憐。

新殖民誌 唐明 港產片的「同光中興」? —釋《葉問2》影像語言之得失

2010年4月30日

《葉問2》是難得一見的港產片精心製作。

「港產片」三個字,太過輕率,把電影標籤成生產品,與維他奶、李錦記無分別,結果是自己放縱,流於嬉鬧胡搞,九十年代吸完一輪金之後,即全面北化,結果是喪失文化身份,蒼白虛無,自我作賤,自廢生存空間。

「港產片」面對國際,卻又堂而皇之稱為 Hong Kong Cinema,其中流露出七十年代學師於法國新浪潮的底細。w學習法國新浪潮,取材自現實,演員「自由式」上陣,本來沒有問題,然而,學會表面的招式,學 不到真諦:小孩在課堂裏讀莫里哀的劇本,青年男女寫情詩表白,咖啡館裏吞雲吐霧激辯哲學,巴黎的天空裏突然升起無數隻紅氣球……為什麼在法國電影裏,這些 場面很自然,同樣的內容放在香港即顯做作?

流於輕浮

原因之一:因為從巴黎蒙馬特高地望下去,二百多年幾乎保持不變,現成是一個精美的大舞台,實景取材,省回許多製作費用。但香港自九十年代起地產主義 統治,城市迅速「單一化」:玻璃外牆、雲石地面,高樓大廈見縫插針,住宅有如鴿籠,千人一面,沒有畫面可言,但也有進取的導演,在電線水渠亂纏的街尾後巷 取景,於醜陋之中發掘特點與靈感,走出一條血路,但結果是香港電影只能寫醜陋黑暗的故事,描寫打打殺殺的惡徒—與現成的背景渾然天成的,只有這類角色。一 齣《歲月神偷》取景永利街,清新自然,打破了觀眾的成見,結果在香港引起一場頗具黑色幽默色彩的保護古蹟的爭議。

港產片一開始就學了法國人自由式,但沒有內涵,只能流於輕浮,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製作」(Production)。荷里活的娛樂大電影,內容豈不輕 浮?但製作嚴謹精美,吸引觀眾入場,何嘗失敗過?真正的製作,並非一味大場面加華衣美服,而是盡在細節。六十年代玉婆伊莉莎白泰萊正當盛年,二十世紀霍士 公司投資巨額開拍《埃及妖后》,只有大場面與美女,結果票房一塌糊塗,差點連累公司倒閉—這是膚淺誤解「製作」等於大場面的惡果。

耳目一新

《葉問2》的相對成功,首先是恢復了在港產片中消失多時的功夫動作設計。在編排上,與荷里活A級動作片的節奏一樣,強勁、猛烈、迅速,且每一場打鬥 性質都不同,娛樂性極為豐富。但令人耳目一新的,則盡在於對細節的認真雕琢:四十年代戰後的香港,整齣戲有如水墨畫一般清朗,飾以巧妙的點綴:天台的磚 石、窗口的植物、街邊的招貼、公園、魚市、警署、報館,都覺真實,最精心鋪設的是主角的家,該放什麼家具,用什麼碗筷,床頭几上小燈的式樣,放一本什麼雜 誌,最能表現時代的色彩;男主角是一身黑色的長衫,淺淺露一截雪白的領口,以渲染他的儒雅氣質;他的妻子只穿粗陋的襟褂—這是最容易露馬腳的地方,因為多 數人都會認為四十年代的女人穿旗袍乃天經地義;然而影片中葉問夫婦剛剛由中國逃難到香港,只租住簡樸的小房間,顯然手頭拮据,一個女人的衣服,最能如實反 映家庭,影片的製作,在葉問妻子該穿什麼衣服上,壓抑了一味追求畫面華美的虛榮心,結果令人讚賞。

漏洞百出

可惜劇本台詞未同樣精緻。顯然,編劇並未疏忽語言的時代烙印,已經刻意為男主角注以「舊省城」口音,卻忘了盡除1949年後以「你好」為代表的「新 中國」詞彙。影片把葉問塑造成溫文君子,君子應有君子的語言,中國古有「失敬」、「久仰」、「幸會」等問候語,或者不必問候,稱以「諸位」、「諸君」,即 已招呼在座眾人,何其大方;「你好」二字,於理不合,於情不通,是今日沒有文化的粗人懶精肉麻的三流語言。

然而,語言之缺失,不及一層「民族大義」的包裝之漏洞百出。男主角逃難到香港,香港是港英殖民地,生活秩序與質素不知比戰時的中國內地強出多少倍, 香港縱有「爛仔鬼頭」,但猶有法紀,比較中國遍地隻手遮天的貪官酷吏,實在微不足道,此戲院內觀眾都心中有數,「國仇家恨」四個字首先站不住腳,這是影片 把洋鬼子卡通化、妖魔化,但不能教今天的觀眾信服的原因之一。其次,男主角初來乍到,即遭受地頭蛇的圍攻,手段殘忍,全不顧寡眾懸殊,非置人於死地不可, 此一醜惡的敵意,完全莫名其妙;各家武館又山頭林立,極盡中國式內鬥的精髓:「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梁山好漢之流,又豈能對「中華武術」產生共 識,為共同的榮辱與理想而放下個人恩仇?

發揚中華武術的情懷,由於在歷史上找不到適當的 Reference,總是有欠真誠。反而是一分多鐘的尾聲,葉問與李小龍的一段師徒緣分,巧妙而傳奇,令人遐思千百,別有滋味。

新殖民誌 唐明 卡梅金馬兩不倫

2010年5月21日

英國大選結束,產生兩名首相,英國駐港領事發出新聞稿,宣布兩位首相的中文譯名分別定為:卡梅倫與克萊格。消息一出,即有本地電視傳媒喜稱:「好嘢,從此不必為一名兩譯而煩了。」

一名兩譯,是英國政府根據中港兩地民情有別所專門設計,是對鄧小平「一國兩制」之「偉大構思」的低調呼應,香港所享有的「港版」英國首相中文譯名,一概跟從殖民地時期港督訂定中文名字的風格,即入鄉隨俗,根據英文讀音,巧取中文諧音,以典雅大方為宗。

麟趾出自詩經

譬 如,港督戴麟趾,本名 David Trench。指着「麟趾」二字,去問今天中國的普通百姓,可以斷言,知道的一個也沒有。「麟趾」出自《詩經》,以麒麟之足指代仁德才智的賢士,用在港督 身上,尤顯高雅莊重。不知是殖民地的哪一位「師爺」,腹笥淵博,出手不凡,堪稱一個多世記以來中英翻譯之典範之作。

殖民地師爺,下筆尤有如 此風範,令人聯想起晚清翰林之遺風。小說家高陽曾點評,晚清一班士大夫,沒有別的本事,唯有定一兩個年號:光緒、宣統,都氣象萬千,與早期的康熙、乾隆放 在一起,絕不失禮。民國之後,年號作廢,然而許多名字還是工整富麗的,戲台上尤其一片盛景:梅蘭芳、麒麟童、程硯秋、楊小樓、蓋叫天、馬連良、袁世海…… 名牌往台上一掛,必是帝王將相,英雄美人,如果中國也曾有過 Class,這些名字即為一證。

中文水準低落

後 來,民國搬去了台灣,香港只因殖民地之庇佑,裝了滿肚子經史子集的民國文人,還可以繼續為港督的名字花心思。戴麟趾之後,即香港全速飛躍的麥理浩時代,麥 理浩之名,初擬「麥理灝」,結果發現,本地民眾中文水準未如理想,經常將「灝」錯讀為「景」,只好另選更簡單的一個同音字「浩」,可見香港人即使早在七十 年代,對於中文也不甚了了;唐朝詩人崔顥,一首「黃鶴樓」流傳千古,但凡念過唐詩,斷不會把崔顥讀作「崔景」的。

港督之名,從未引起「一名 兩譯」的紛爭,中國政府從未為了港督之名而另尋翻譯,即使對恨之咬牙的彭定康,也沒有故意在新聞廣播中,擅自改作什麼「克里斯柏藤」。「彭定康」之名,其 實與晚清最後一個皇帝「宣統」的年號尤有內在之巧合:一則「宣統」,詔告天下一統,結果全中國陷入長達三十多年的戰亂;一則「定康」,預祝香港日後安定康 寧,不想短短十來年「當家作主」,英國人留下的老本啃吃得八八九九,特區既不穩「定」,亦無安「康」,世上丟人現眼,在中國政府眼中,這隻曾經貴重的鵝, 再也生不出一隻麻雀蛋。

特殊地位不再

英國首相一名兩譯,其實只在鐵娘子上台之後才出現分化。首先,「國際」兩 個字,要等到二十世紀兩次大戰期間才始告成形,中國在國際政局中佔一席地,至少也是巴黎和會以後的事,此前,英國首相叫什麼名字,中國人根本沒有須要知 道。直到納粹上台之後,日本開始攻打中國,才知道英國首相與希特拉會晤,名叫張伯倫,張伯倫很快下台,接下來就是全球陷入黑暗的大戰,英國首相 Churchill,當時中文報道譯作「邱吉爾」,邱吉爾三個字,無論是廣東話還是北京話,讀起來都與英文原名相去甚遠,唯有上海話讀音最為貼切,可見民 國政要之籍貫淵原。

邱吉爾當過兩任首相,下台之後,中國已徹底赤化,英國首相叫什麼中文名字,沒有人理,英國外交部也不必特意發布新聞稿給 中國政府,自「艾登」到「卡拉漢」,一概只通知香港算數。然而,卡拉漢上台之際,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終聲,接下來,鄧小平接管,政府重新開始運作,英國首相 也有必要見他一見,眾所周知,鄧小平見的那個首相,正是戴卓爾夫人。

「戴卓爾」是港譯,中國內地作「撒切爾」。撒切爾,有如今天法國總統 「薩科奇」,無論是字形,還是讀音,與「吉爾吉斯坦」、「哈薩克」等相近,甚有中亞荒蕪色彩,顯然出自北京外國語學院操一口京片子翻譯之手。戴卓爾以後, 英國政府特意批准港版的還有馬卓安、貝理雅、白高敦,恰是香港從英殖民地過渡到中國城市時期,今皆一筆勾銷,也徹底抹掉了香港在中西文化版圖上的特殊位 置,真好嘢!

玄藝有信 陳琪丰 淺談九型人格與中國相學

2010年5月21日

我終於上了一個專為管理人員開設的九型人格「雞精」班,那是原本一個星期的課程濃縮為兩日課程,幸而在美麗又專業的導師指點下,對於懂一點中西相學的我覺得趣味盎然,受益匪淺。今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九型人格與中國相學的比較。

九型人格,英文是 Enneagram,源自希臘文的 Enea和Grammos二字,前者解作九個,後者解作圖形,它把人的原本性格分為九種,分別放在九個方位上,所以有人稱之為九宮圖或九芒圖。認識九型人 格,就可以知己知彼。相傳九型人格圖說起緣於西元前2500年巴比倫帝國一個叫 Sufis 的部落,當時的長老用這套圖說教化族民和諧共處。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俄國「第四度」靈修大師葛吉夫(G. I. Gurdjieff)將九宮圖傳到歐洲,葛吉夫曾告訴他的徒弟,九宮圖是宇宙的象徵,所有的知識都包含在其中,詮釋九宮圖就可以認識宇宙一切事物。這個講 法令我想起風水學說中玄空飛星的九宮飛星圖,它以八卦分布中宮太極之八方在一個九宮格內,《易經》說八卦類比萬象,想不到東西方的玄學家對兩個「九宮」方 位的演繹有點類似,有趣。199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開辦了「人格、自我認知與領導」的課程,把九型人格應用於商業管理的領域上,自此,九型人格圖 說便流行起來。

奧巴馬代表完美型

九型人格包括:1號Reformer 完美型,典型代表有奧巴馬,他是真的想去改變(change)美國啊﹔2號Helper 助人型,典型代表有在青海玉樹地震中犧牲性命救人的義工黄福榮先生,充滿愛心行善助人﹔3號Achiever成就型,典型代表有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白手興 家,追求成就﹔4號Individualist 自我型,典型代表有米高積遜,為表演藝術昇華,無比創新﹔5號Investigator思想型,典型代表有微軟的蓋茨,窮思極想作研究發明﹔6號 Loyalist忠誠型,典型代表有曾蔭權特首,相信大家還記得「我要做好呢份工」這個口號吧﹔7號Enthusiast活躍型,典型代表有維珍妮亞航空 的理查德.布蘭森,報章見到他不停嘗試新玩意﹔8號Challenger領袖型,典型代表有剛去世的狄娜,退休後的狄娜,她一露面仍有一種不可言的懾人氣 勢﹔最後是9號Peacemaker平和型,典型代表第一個站出來鞠躬認錯,平息傳媒攻伐和政府頑抗局面的前政府局長馬時亨。

承傳西方哲學和相學,九型人格都是着重人的根本性格分析。美國九型人格圖說宗師 Don Riso和另一位九型人格學者 Russ Hudson合作設計了一個名為 Riso-Hudson Enneagram Type Indicator(RHETI)Test去分析人格,美國老牌大學 University of Akron就切切實實的驗證過它的可靠程度達到八十五巴仙,可以引用。

性格是否健康透過言行觀察

九型人格圖說中說每一型格的人都有性格健康和不健康的時候。性格健康時,人會自我肯定,顧及社會價值和表現出智慧;但性格不健康時,人的自我形象低 落,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和社會。要知道一個人的性格是否健康,九型人格圖說是透過人的言行觀察。中國相學也可以憑着一個的言行判斷一個人的概括性 格,舉一例子:清朝曾國藩善相。話說一日李鴻章帶三個人見曾,求曾錄用,李先叫他們到園中候召。曾剛好吃完午膳到園中散步,當李見到曾時,曾便說:「不必 見了。左邊一人佇立低首,是個謹慎敦厚之人,可留在軍需任職﹔中間一人與我定視,但我剛離去,他便左顧右盼,眼神閃遊,是個陽奉陰違的人,不用﹔右邊那 人,一直與我怒目相視,是個堅忍有威之人,恐怕此人他日功業不在你我之下,可用。」右邊那人便是日後的淮軍第一名將劉銘傳。

中國相學是以五行分析性格的,不過沒有教人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才達到知己知彼。九型人格的分析是非常專門而有系統性和歸納性,細膩透徹又兼具科 學性的驗證,完全理性化,九型人格圖說還教人怎樣跟每一型格的人相處,獲得雙贏,令人覺得專業。不過,九型人格圖說並不如中國相學有它的預示性,中國相學 中有所謂流年百歲圖,相家可以從人的臉上某一位置判斷人在某一年的吉凶,因為懂得選擇與行好運的人合作做事,是成功因素之一。兩種學說若能結合的話,我可 以說是如虎添翼。

陳琪丰pc1616@gmail.com

回塘

010年5月21日
人 會回塘,語言也會回塘。人回塘是智力倒退,語言回塘,是思想簡化。回塘乃民間俗語,難於考據。此語廣府話及客家話皆有,一說是「回堂」,老人癡呆,家人不 敢任其外出,只能留在堂內,與兒孫一道玩樂,返老還童,謂之「老回堂」,亦稱「老懵懂」。另一說是「回塘」,乃養魚戶之言。魚苗與大魚,各有魚塘隔開,以 免大魚食細魚,魚苗過大塘之後,便可餵大魚飼料,所謂「魚不過塘不肥」。也有魚苗過了大塘,食豐富飼料,依然養不大,要退回小魚塘的。養魚戶笑稱「回 塘」。
中文是早熟語言
然則,回塘只是嘲笑之語,幾條魚苗過塘之後養不大,夾在大魚之中,養魚者怎會發現?即使發現了,撈回魚苗塘又有何用?考證民間俗語,到頭來,「得啖笑」而已。
考證文雅語言,卻是哭笑不得。父輩哲睿,子孫不堪重擔,於是多有頑劣反叛,放浪形骸者。文字早熟,子孫也會衰頹。中國在先秦兩漢已有璀璨文字,見諸 典籍,令後世汗顏,不肖者只好視而不見,以夷為師。近世中文之零落,大抵可作如是觀之。英文在進化期間,丟失很多中古英語的格式語法,比起德文法文,英文 易學,然而論到語法簡單,依然不及中文,中文是世上進化得最徹底的語言,幾乎可以說是早熟型的超級語文。早在漢代,中文已擺脫多音節語詞及形式語法的趨 向,脫去很多格式語法的限制。擺脫格式語法限制之後,漢字隨之定型,開展出其他替代的功能來,令表達力更為強盛。也由於語法與字形配合,只須認得字義,即 使是先秦兩漢的文章,毋須太多註譯,一看便懂。
中學會考,慘被取代
例如中文沒了眾數(plural number)的s,便用實詞代替眾數,英文的國家country變為countries,中文不一定是「眾多國家」或者「國家們」,而是平義的各國、諸 國,有蔑視意味的、不瞄一眼的萬國、萬邦(如唐代的萬邦來朝),有警惕意味的、歷歷在目的列國、甚至列強(如晚清時期的列國入侵)。同樣,中文沒了被動式 (passive voice),不一定凡事都說「被」(be),而是有幸福意味的蒙、獲,中性的由、受、告、見,意味不幸的被、挨(捱)、遭、罹等。
可惜,今日的中文,返回蒙昧原始了。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五日,坐西鐵往屯門,車廂播出港府教育局宣傳,說「原有的中學會考將會被新高中文憑試取 代」,再說新的高中文憑試多好多好,之前卻用了個「被」字,出爾反爾,言不由衷,彷彿官府要為末代中學會考之廢除而鳴冤叫屈。中性的講法,書寫或口語,都 可以用「原有的中學會考將由新高中文憑試取代」。那個「由」字,於教育局諸君,也許太古老了,怎不及一個「被」字時髦?
仿效英文,中文返古
西風東漸,五四時代之後,中國文人提倡用西洋語法來規範白話中文,以致引入許多源自英文的語法虛詞。今日,中文變化多端的虛詞,被西化的語法虛詞取 代了,國人不說列國、各國,而說眾多國家,甚至國家們;不說「香港有購物天堂之稱譽」,而說「香港被稱為購物天堂」。中文「返古」了,某些形式語法的功能 恢復過來,變成英文在中國的A貨。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為了迅速展開識字教育及知識啟蒙,也方便傳遞西洋學問,文人提倡「我手寫我口」,然則見諸文字,其實是「以中國之手,寫西洋之 口」。如北方口語「我期待着」、「你有着不一樣的經驗」、「這意味着」、「你照着辦」,並非與英文的-ing等同,「着」字是虛詞,也有些實意,化為書面 文字,有的要保留,有的要轉化,並不一定都要寫「着」。真的要寫事態進行,也不一定要用「着」字,可以用語態副詞此刻、之際、正在、刻在等等,代替機械 的、來自-ing的西化詞「着」。
又如那個副詞「地」字,是來自英文的副詞尾綴-ly。北方口語「你要好好的做人」,明清白話小說會寫為「你要好好的做人」。「的」與「地」,都讀輕 聲的di,表示商量的、減去權威的語氣襯詞而已,並無實義。書面寫為「你要好好做人」,損失的只是語氣,意思無損。白話文運動之後,便硬性規定將此語氣詞 變為副詞尾綴的「地」字,「好好地」的那個「地」字,擺脫不得,中文成了英文的A貨了。
最近在中文系當老師,有位內地來港修課的學生,品評香港報紙專欄的「三及第」文章,獻上一句:「倪匡的專欄文字往往不按常規地出牌」,不禁莞爾。句如長蛇,西而不化,又囿於流俗比喻(「不按牌理出牌」)。化為中文,自是從容:「倪匡行文,不依定則,常有出格之語」。
同理,中文的「是」,也不是英文的is。我不願意,我是不願意,我是不願意的。三句意思相同,語氣不同。「是」乃語氣詞,並非語法詞。
廢了動詞思考力
內地天災頻仍,義工回港之後,報紙便充斥「分享災難經歷」之語。分有分享、分擔、分攤,述有講述、憶述、述說,這些都顧不上了,只是將share的 動詞漢化,固定為「分享」。原本分享的構詞重心在「享」而不在「分」,西化之後,重心在「分」,享字無義,於是好事壞事都可以「分」了。英文廢了中文動詞 的武功。反之,在market share一類的名詞,報紙仍懂得分辨,是「市場佔有」,而非「市場分享」。動詞廢武功,只留名詞辨識力,是近年中文的大病患。
香港文字學系列.三十四

明信片 羅維明 文明里

2010年3月13日

是 壞習慣。看電影時未必關心故事,但特別留心街景。熟悉的未必興奮雀躍,陌生的就想知道地處何方。但人同此心,所以電影吸引,外景地後來都變成旅遊點,即使 電影失敗,江山已改,報上文物追憶,提起某層樓某條街,拍過戲的,都會提提戲名。電影再不好,總有歷史價值,紀錄了某個年代的文物地理風土人情。電影資料 館教父朗瓦(Henri Langlois)就訓示過:不管什麼電影都要收藏,因為某個文明時刻都給影片全部紀錄。

但地方靠故事才永恒,故 事靠人物才不朽,還是真理。我不是什麼人,住過的一條街又未拍過戲,街道有過的歷史,某個年代的生活風景,這個都市的文明記憶,就似這般的給時光清洗飛灰 凐滅了,想想,不如在這兒寫寫,也好給本土記憶添多一頁文獻,供有心人去整理重建。說不定上海街藝術館會給它搞專題。

位於通衢大道的彌敦道邊,又在平民夜總會的廟街旁,當年歲月,汽車還未需繞道入砵蘭街左轉窩打老道,城隍廟前的榕樹頭又擠滿熟食大牌檔,文明里街頭一帶才是街坊大舞台,市井嘉年華,晚晚興奮,夜夜高潮。

首先出場的是賣牛雜魚蛋碗仔翅的無牌小販。一架木頭車或者一個火水爐幾張矮凳就自成一檔。天色微明漸暗,一檔檔忙於打亮大光燈。先要把絲網燈泡燒着,然後起勁泵氣,等藍色火燄燒滅,燈砂便發出刺目白光。一盞盞掛過去,夜市燈如晝,好戲就陸續登場。

文 明里精彩的地方是無改錯名,真是文明里弄,才藝街巷,開壇擺檔的, 文又有,武又有。文的一個,高老泉一般身型,長年老夫子裝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年中無休,專門講述廣東倫文敘與湖廣柳先開的鬥氣故事,比TVB早十多 年,與鍾偉明一樣本事,一人分飾兩角,「酩酊兵丁停仃聽」,「懶散番蠻挽撣彈」,兩大才子絕對,唱口簧一樣,朗朗上口,當然講到高潮處就話鋒一轉,兜售自 製的鹹檸檬。他自號「半日窮」,因為只開半日工,但我相信,當年粵劇甘草有個「半日安」,他應該借人家個名來自嘲戲謔,可見有幾詼諧。而我怕他其實經常 「全日空」,不是太多人幫襯他的鹹檸檬。

武的一個是外江武師,赤膊上陣,龍騰虎躍,耍一輪花招吸引觀眾,似足周星馳《功夫》的鐵環高手。壓 軸好戲是用大菜刀猛劈自己心口肚腩大腿手肱。自劈前自然找人驗刀,自劈後就找人驗傷。刀是真刀,皮肉就毫無刀傷,師傅於是就推銷他拿手精練獨步單方的虎骨 跌打酒養命提神丹,通常繞場一周,捉幾個面青口唇白的後生仔喝令他們抹油聞香,迫他們宣稱提神醒腦。你有無給他捉過?神油藥酒未知市道如何,只知一年半載 後師傅便江湖再見遠走他方。

蠻荒世界,龍蛇混集,奇人異士,大隱於市,當日艱難時世,新舊交替,文才武略都無處容身,幸得街頭開放方便民 生,藏龍臥虎才虎活龍生,街頭獻技搵到兩餐。講來本應一殼眼淚,但歡樂風魔人間,造就了街道文化豐收,食環署的小販政策及康文署的街頭賣藝政策好應放人一 條生路,城市的創業和創意就會自發催生。

文明里文武輝映外,還是天堂地獄交會處。鄰近的基督教救世軍每周六晚就派人來傳道。十字軍東征一樣 陣勢,大隊人馬白衣白袍,高舉白旌白旗,鳴鑼打鼓吹喇叭,沿彌敦道浩浩蕩蕩操過來,在街口佈陣開壇說法。不知道是否帶來的燈光火數夠猛,離遠一望,還真是 聖光浩瀚,把黑暗橫街照成人間天堂。

但牛鬼蛇神還是自得其樂。以前公廁旁邊,今日地鐵通風口處,經常停了一輛私家車,旁邊就有後生細仔招呼過路人:「上車開車,即上即走。」九龍城寨當年有艷舞表演,據說那些是接送專車。

牛 鬼蛇神之外,還有紅衛兵。彌敦道口的商廈多是中資機構、工人工會、福利社團。太平歲月,樓下的中南銀行會在碩大櫥窗展覽祖國的國泰民安。火紅年代,街頭巷 尾就變成暴動戰場。我們平民百姓,與大時代擦邊而過,只能隔岸觀火,苦中作樂。某日下午,我獨個兒坐在梯間,看家門前的示威,舊樓樓梯畢直向街,梯間無 燈,門口就像個銀幕,示威群眾一忽兒向左挺進,一忽兒向右撤退,防暴警察就左衝右撲,我就看電影一樣開心。不過電影太立體,一枚木彈射入梯間,由右邊牆彈 向左邊牆又再彈向右邊牆然後又……,彈了幾轉幾乎彈到身邊才停止,就跌在兩步之遙的梯級。到今日我仍然後悔當年沒把它檢走收藏做見證,否則就可以逢人吹 水,說自已當年曾經怎樣入死出生——因為坐低幾級就會無命。

短小橫街,民情熱鬧,雖非通衢大道,卻是歷史舞台。香港不少這類街道,個人在這 兒成長,歷史在這裏發生,記憶中就不只童年點滴,還有都市共識,都好應拍部片,寫本書。我記得的這條街,有哪位導演有興趣?版權可以轉讓。文明記憶不是我 專利,都市共識好應一齊見證,但要政府樹碑立匾相信很困難,民間記憶就靠平民說唱保存,我沒錢拍部片記念,都希望記憶長存,湮沒的文明重現,生活過的地方 成為歷史景點。

Thursday, 13 May 2010

港歌

2010年5月14日
禮 樂文明,可觀教化。觀察一地之音樂與歌謠,可知一地之民性,孔子有韶樂與鄭聲之別。改革音樂,也有改善民風的功用。《孝經》引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 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制禮作樂是君王大事,但不可操之過急,自愧無德無能、無功於邦國百姓者,更不應制禮作樂,寧可由民間自為。
作樂與歸政
周公可謂賢德,然而周公攝政六年之後,國家入昇平之世,始行作樂。定樂之後,即自攝政之位引退,解除一切職務,將權力送還身負天命的周成王(「致 政」)。《尚書大傳》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依照周公的政治典範,近代中國的革命家,平定天下若干時日,作了國禮國歌之後,便應推行憲政民主,還政於民,將攝政權力交還予身負民命的民選國會。
近代共產中國,毛主席即位,百廢待舉,民瘼處處,便迫不及待,要廢雅樂而作革命歌曲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不久,遭受金融風暴打擊,經濟凋敝,特首董 建華夫人趙洪娉便填詞,作了《回歸頌》,財政司司長也在立法會高唱《獅子山下》,推為香港之歌。二〇〇七年七月一日,百業蕭條,民生困頓,特首曾蔭權慶祝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主題曲,特約作了《始終有你》。列位今聖之才德,儼然在古聖周公旦之上矣。
博懵之歌
四月十四日傳出,有人告發上海世博會的推廣曲《2010等你來》抄襲日本女歌手岡本真夜一九九三年作品《不變的你就好》。四月十八日世博會擱置該 曲,後來據說取得岡本的授權使用。五月之後,香港電視不久就播出上海世博香港館的宣傳廣告歌《無限城市—香港》,陳少琪作詞,有此一段:
同牽手中遠望 為世界開創
風光 聲望 勇氣 魄力 知識 眼光
煙花都渴望 你永遠在旁
古今中外 個性結聚 這小地方
床前明月光。
聽後毛骨悚然。堆砌、零散,不成文章。特區政府歪風邪氣,令香港斯文掃地。煙花乃稍縱即逝之物,不宜喻為香港之繁榮景象;最後的「床前明月光」,除了押韻之外,狗屁不通。也許官府中人的文才,僅止於「床前明月光」。
回歸十年紀念的《始終有你》,也是陳少琪作詞:
明艷紫荊風中爭勝 找對了路徑 花瓣開得繁盛
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拚 任誰留下血汗 就是個精英
香港始終有你 (國語︰因為你在這裏)
讓萬眾掌聲響一世紀
香港始終有我(國語︰因為我在這裏)
十萬個驚喜多一世紀 感謝你 小天地 創天地
盛夏冷冬各種天氣 不捨不棄 才會了不起
香港始終有你
這首歌要人「找對了路徑」之後,「掌聲響一世紀」,又「驚喜多一世紀」,教人投機取巧,然後一世紀、一世紀地延續繁榮,屬於「吊住條命」的續命論,認真大吉利市。難怪此曲招來《福佳始終有你》的惡搞版。
三首《東方之珠》
新不如舊,拜YouTube之賜,很多舊歌都可隨時重溫。最早歌詠香港之歌,也許是林家聲與南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唱的《東方之珠》,調寄法國經典情 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浪漫輕快,歌頌香港的繁榮安定、城市建設及郊遊野趣。歌曲有桃花源的意味,當年很多內地難民和南洋華僑都避秦於香港。
甄妮演唱的《東方之珠》(一九八一)殊為悲絕,是電視劇《前路》的主題歌,顧嘉煇作曲,鄭國江作詞。雖然旋律急遽,太快進入高潮,但我認為至今為止,是最有誠意的香港之歌,道出香港人不屈於命運的勇氣,敢於衝撞風浪和面對黑暗的勇氣:
極目望 困惑而徬徨
可喜的是眼前繁盛現狀
新的生活 新的奮鬥
鬥志化為強勁力量
此小島外表多風光
可哀的是有人仍住陋巷
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
群力願群策 東方之珠更亮更光
念舊日信念何頑強
幾經風暴雨狂還冒巨浪
新的迫害 新的引誘
有正有邪何處是岸
小島中路本多康莊
可哀的是有人仍是絕望
這是當年電視劇的主題歌,也是香港流行曲的絕唱,爾後都是粉飾昇平的居多。羅文唱紅的《獅子山下》(一九七九)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有攜手奮鬥,同舟共濟的積極與樂觀,少了寫實悲情,無疑比甄妮的《東方之珠》容易入官府之耳。
以悲壯驅走厄運
陳美齡演唱的《香港,香港》(一九八二),翁家齊作曲,鄭國江填詞,歌曲以香港為尋夢鄉、自由港,天真爛漫,教人念舊而感恩。 台灣作曲家也有歌詠香港的,羅大佑作曲、鄭國江填詞的《東方之珠》(一九八六)是抒情與祝福之作,不可與本地作品相比。劉家昌作曲作詞的《心在香港》則是 媚俗之歌,裏面有一句「沒有仇恨紛爭,過的和平安祥」,聽來有「河蟹」之嘆。
甄妮《東方之珠》之悲絕,本來是電視劇情,但曲詞末後四句,可謂不幸而言中。今日香港蒙塵,官商勾結,財閥橫行,貧民生活拮据,無立錐之地,中產也飽受剝削,不成人形。五區補選在即,香港百姓亟須夢醒,以民主保衛家園,攜手扭轉厄運。

Monday, 3 May 2010

良品杂志『建筑』菲斯河的新生:古城复兴计划

来自:阅读 · 良品杂志作者:admin <> (liangpin@metroer.com)

它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亦是传说《一千零一夜》诞生的地方。相传公元8世纪,伊德里斯一世(Idriss I)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重新修建一座城市。当他在主持该城破土奠基的时候,发现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有一把金色巨斧。其子,也就是之后的伊德里斯二世认 为此乃大吉之兆,当即将城市命名为“法斯”,即阿拉伯语中“金色斧头”的意思。此后“法斯”演变为“菲斯”并一直沿用至今。

纵然“文化古都”的外衣光鲜亮丽,却掩盖不住菲斯浓厚敏感的政治气息:当年的反对法国殖民地运动在菲斯爆发;20世纪80年代的学潮与工潮也是菲斯人牵 头;摩洛哥在野的独立党也诞生于此。当地政治局势的相对不稳定,使得国外的财团不敢在此地做过多投资,而正因如此,也使得菲斯的古城文化没有因为过度开发 而遭到破坏。9400条错综复杂的巷子构成了独特的阿拉伯居民区的城市肌理,驴子依然是菲斯当地的重要交通工具,传统民间工艺仍在盛行。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菲斯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摩洛哥自豪地称其为中东地区城市结构最完整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20世纪之前,菲斯因其独特 的城市文化和其在北非地区的地位吸引了无数城市研究学者专家,摩洛哥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菲斯躲过了如巴格达、大马士革以及开罗等其他中东城市由于入侵和 冲突所引起的剧变与破坏。同时,在受到44年的法国殖民统治期间,法国政府禁止在老城区附近兴建和拆除建筑,因此菲斯的城市辨析度与空间结构至尽并未有太 大变化。菲斯城有一条以城市命名的菲斯河,它曾将城市从中间分成两半,河沿岸是繁荣的市中心。200多个喷泉散布在城市中不仅使得菲斯拥有“千泉之城”的 美誉,也从精神和空间上缓解了城市的密度问题。然而几个世纪之后,对河流的过度依赖、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当地皮革制造业的崛起,菲斯河受到严重破坏。很多 喷泉不是关闭就是被连接至另外的水源。

1956年,当摩洛哥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之后,菲斯城中较富裕的上层阶级纷纷离开旧城搬入法国人开发的新城区。旧城中生活的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体 力劳动者,他们大多从事低效率的工作。尽管当地的旅游业十分兴旺,但事实上它亦正威胁着当地现存的文化环境,只有需要收费才能观看的当地传统活动和销路较 好的民俗产品才能得以延续生存,而其他的当地文化却在逐渐流失与被遗忘。西方意识形态的流入也在侵蚀当地的文化生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前殖民时期 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开始在菲斯扩张。原先的单个家庭住房被再细分为多户家庭用房。城市中的开放空间迅速被住房填满。从事皮革染色以及金属工艺品制造的小型 手工作坊向菲斯河倾倒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上世纪50年代末,菲斯河已经面目全非,它变成城市天然的“排污管”,并被一些人戏称为“垃圾之河”。至今 为止,约50%的河道已经枯竭,暴露的河床成为宽阔的汽车行道,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复杂、历史最悠久的步行道网络的城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 刺。病入膏肓的菲斯河一直是近年来当地水力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建筑师Aziza Chaouni和城市规划师Takako Tajima为首的建筑团队开始探索一套温和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造方案以此来拯救菲斯古城的心脏区域。这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地区干预,如恢复湿地、创 造社区公共空间与人行道以及翻新和改革当地的皮革制造业等等。该项目不仅仅只关注建筑与城市规划本身,还将城市的经济生活与河流的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来思 考,创造出一条更加健康合理的经济产业链。其核心部分修复了史上著名的麦地加建筑,使得整个生态环境更具多功能性与可存活性。2009年,该项目获得 Holcim全球可持续建设大赛金奖。如今,一期项目也在菲斯河沿岸的R’cif地区启动,一场古城新复兴运动已开始。

公共空间的回归

作为菲斯的交通枢纽地区,R’cif聚集了各种交通工具。所幸的是政府目前正开始限制当地的车辆通行并试图增加人行道的铺设面积。无效的房屋将被拆除以留 出空地,现有的建筑将被重新定义功能,咖啡厅、户外集市、自行车以及毛驴停靠站等一系列民用设施被引入。而Andalous地区在未来将彻底禁止车辆通 行。它会被打造成菲斯城内第一个儿童专署的游乐广场和教育中心。为了遮蔽阳光,建筑团队为在空地上方设计了一个防晒层,材料全部由回收的可循环使用的木材 和皮革制成。

河道整治

作为项目的开始,如何恢复清理河道是首要关键。针对菲斯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以及对当前改善水土的方式的研究。建筑团队首先因地制宜地针对R’cif 和Andalous两处的河道进行清理。R’cif是菲斯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因此该处的河道富营养化污染极其严重,水中的氮磷含量超标。因为流动 的水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建筑团队就在河床按一定的距离放置了小水泵以促进流水循环。同时在河岸边种上水生植物以及向水中投放益生菌,一方面能通过其根部 释放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另一方面能通过益生菌将水中的氮合成污染物转变为氮气排出水。这套装置价格低廉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河岸边的 景观。

《新视线》× Aziza Chaouni

能谈你们对菲斯河的看法吗?
我 出生于菲斯,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从小我眼中的菲斯河就是一条“垃圾之河”,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只有当地的长者才知道曾经它是一条多么美丽的河。当地 的年轻人对其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似乎对可口可乐以及欧美流行乐更感兴趣。这个项目对我来说也是实现自己心中复原美丽家园的梦想。

你们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有否遇到什么困难?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是 的,我们确实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我们会遇到很多干扰,如政治、宗教、文化还有当地的社团等方面。R’cif地区是菲斯城的象征,要改变当地的建筑形态非常 困难,我们要开很多的会议包括邀请当地的居民参与一起讨论。我们提出的一些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非常新的。摩洛哥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是项目面临的困境并不仅 在于经费的紧张还在于当地的居民害怕去改变去接受新鲜事物。

与过去项目相比,您认为当今建筑师的角色和以前项目有哪些不同?
我 认为建筑师的地位似乎被削弱了,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技术工程师参与到这个领域中,这种现象不能用好或者坏判断。因为建筑领域本来就是非常多元化的,建筑师 需要与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如科学家、考古学者、艺术家等等。现在建筑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也不仅只限于建筑本身。

撰文 大鸟 供图 Bureau E.A.S.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鲜果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特别推荐:iPhone用家可以在『周末画报·iWeekly』中阅读到更多精彩专栏文章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