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數速算法
小學生學習算術,先要懂得加減乘除,乘除的算法,熟記「九因歌」可以節省時間。九因歌也叫「九九表」,中國古籍早有提及,源遠流長(註)。從前學生用的練習簿,封底都加印九九表,老師指定學生一定要背,學生背熟後,見到一位乘數,衝口而出,簡便快捷,原理不再深究,譬如9 × 3=27,其實即9+9+9=27。
背九九表不算難,一般小學生,兩三天內便可琅琅上口,遇到被乘數是兩位數,乘數是一位數,如19 × 5,其積便是95,心算也不難;要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如11 × 11=121,心算仍不難,兩位數的數字若再大一點,如17 × 17 =289,往往要借助紙筆,才算得比心算快而準,數學神童自然例外。
背九九表不算難,一般小學生,兩三天內便可琅琅上口,遇到被乘數是兩位數,乘數是一位數,如19 × 5,其積便是95,心算也不難;要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如11 × 11=121,心算仍不難,兩位數的數字若再大一點,如17 × 17 =289,往往要借助紙筆,才算得比心算快而準,數學神童自然例外。
其實,17 × 17,不一定要依從 (17 × 7) +(17 × 10)=119+170=289的步驟去思考和運算,也可變換另一條算式,首先把17和7加起來:17 + 7=24,其次把24乘以10,即24 × 10=240,最後加上7 × 7=49,便是240 + 49=289,整條算式是(17+7 ) ×10+(7 × 7) =240+ 49=289,也只有那幾個步驟,所得結果完全一樣,無論筆算和心算,後面的算法都比前面的算法快捷準確。據說,現在印度的小學生,用的都是後面的算法,他們遇上19 × 19這樣大數,一點也不難: (19+9 ) ×10+(9 × 9)=280+81=361。有些學生,乾脆背到20 × 20,超出九九表範圍。
我們再舉一例,24 × 23,依照上面學到的新方法,首先是24+3=27,其次是乘以20,便是540,最後加上4 × 3=12,整條算式便是: (24+3) × 20+(4 × 3) =540+12=552。大家不妨自己出題,用上面算法練習,說不定日常生活也用得着。
我們再舉一例,24 × 23,依照上面學到的新方法,首先是24+3=27,其次是乘以20,便是540,最後加上4 × 3=12,整條算式便是: (24+3) × 20+(4 × 3) =540+12=552。大家不妨自己出題,用上面算法練習,說不定日常生活也用得着。
不過,現在的學生,喜歡依賴電腦和計算機,懶得用腦思考,到了不准用電腦和計算機的考場,便成個「硬曬駄」。印度人的英語發音,平均水準未必比華人高,但他們用英語交談比華人流暢,書寫能力也比華人強;所以,爭取到不少離岸的工作,相信只有新加坡人可以和他們比拼,如果數學運算也讓他們超前,華人的營生競爭能力,就會愈來愈差。
(註) 《韓詩外傳》中有個九因歌故事:「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使戲之,曰:『九九足以見乎?』鄙人曰:『臣不以九九足以見也。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况賢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詩》曰:「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言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因禮之。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說明春秋時代九因歌已很普通,只算小本事。好一句「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
(語譯) 春秋時代,齊桓公為了招攬有才幹的人,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一片通明,讓人都見到他求才的願望。可是,火炬燃了一年,還不見有人來晉見。大家都不知是什麼原因。
有一天,竟然來了個鄉下人,在宮門外求見桓公,表示他能熟背九因歌。桓公聽了覺得好笑,便命人回覆說:「能背九因歌算什麼本事?而要來晋見。」鄉下人回答說:「我也知道只懂背九因歌,見不了王上,但你宫廷外的火炬燃足了一年,仍然沒有能人來求見,我想,大概是因為王上賢名傳揚天下,各地能人深恐才幹遠不及王上,不敢前來求見。能背九因歌當然只算小本事,如果王上仍能對我以禮相待,那麽比背九因歌本事大的人知道了也一定能得到優待,會不來嗎?泰山就因為不排斥一土一石,才有現在的高大;江海也因為不拒絕涓滴細流,才有現在的遼闊。<<詩>>經上說:「古人說,凡事向農夫和樵夫請教,」要集思廣益,才算明智啊!」
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你說得有道理。」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各地能人傳開了這件事,便紛紛前來了。
有一天,竟然來了個鄉下人,在宮門外求見桓公,表示他能熟背九因歌。桓公聽了覺得好笑,便命人回覆說:「能背九因歌算什麼本事?而要來晋見。」鄉下人回答說:「我也知道只懂背九因歌,見不了王上,但你宫廷外的火炬燃足了一年,仍然沒有能人來求見,我想,大概是因為王上賢名傳揚天下,各地能人深恐才幹遠不及王上,不敢前來求見。能背九因歌當然只算小本事,如果王上仍能對我以禮相待,那麽比背九因歌本事大的人知道了也一定能得到優待,會不來嗎?泰山就因為不排斥一土一石,才有現在的高大;江海也因為不拒絕涓滴細流,才有現在的遼闊。<<詩>>經上說:「古人說,凡事向農夫和樵夫請教,」要集思廣益,才算明智啊!」
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你說得有道理。」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各地能人傳開了這件事,便紛紛前來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