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3 January 2010

何國標 數五代中環街市

思舊賦

去 年的施政報告,提及把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建局斥資5億元翻新,把街市活化為「城市綠洲」。據市建局初步構思,變身後街市各層有不同主題,地下至1 樓為「文化廣場」,設有大型書店、生活資訊站、文化藝術中庭等,2樓「綠洲驛站」,商舖租予價錢相宜食肆,3樓「綠色生活」,有售賣健康食品的商店及健身 中心,頂層為「空中花園」。

今天這座有70年歷史的街市,原來已是「第5代中環街市」。早在1841年英國還未佔領香港之前,中環已有一市集,位置在今天介乎閣麟街至砵典乍街 的一段皇后大道中,當年皇后大道中仍是海旁,市集攤檔多售賣鮮魚、鮮肉及家禽。這市集為「第1代中環街市」,1842年6月10日,市集遷往對面現址。 1858年重建成「第3代中環街市」。

興建第4代花四十多萬元

19世紀末,隨着中區人口數字日漸增加,簡陋的中環街市不敷應用。1890年,香港政府決定再重建一座更大更宏偉的街市大樓,同年5月23日,第一 份地基合約批出。這座「第4代中環街市」,興建歷時5載,地盤面積51,274平方呎,由兩座兩層高紅磚大理石大樓組成。中間有20尺闊通道連貫。主要入 口設於德輔道中和皇后大道中,另有側門出入於域多利皇后街及租庇利街。總耗資興建費用不菲,竟達416,058元。1895年5月1日正式啟用,街市開放 時間為每天早上4時至晚上8時,南翼下層有46戶菜魚批發店舖,上層有20戶鮮果店及26戶牛、羊肉店;北翼下層有150檔售賣魚、菜、豬肉,上層有46 間家禽商店。

1937年,有42年歷史的舊中環街市再度重建,拆卸工程於同年9月14日展開,至11月16日竣工。重建期間,為確保街市有正常運作,先把上環街 市南座原有的菜魚批發商戶遷往新建成的堅尼地城批發市場,而騰出來的地方,用來安置舊中環街市的攤檔。同年12月1日,地基打樁工程工,至翌年3月21日 完成。

第5代耗資90萬元

1938年3月25日,新中環街市建築合約批予一間「德興建築公司」,至同年12月31日為止,興建費用已達580,142.63元。根據當年設計 圖則,新中環街市樓高4層,主要出入口設於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一部公眾升降機設於德輔道中入口處,貨物搬運須經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橫門出入。新街 市最低層為鮮魚及家禽檔,2樓為豬肉及牛肉檔,3樓為蔬菜及鮮果檔,4樓為衞生局職員辦工室及宿舍。

1939年4月29日,耗資90萬元,歷時13個月興建的「第5代中環街市」終於竣工,為免過分擠擁,各層攤檔分日營業。5月3日首先啟業為地下家 禽鮮魚檔,開業時間,天未破曉,各販商大鳴數串爆仗開張,一時隆隆之聲,響徹遐邇,歷3小時仍不輟,令附近不少熟睡中的市民警醒起床,天光後,許多市民抱 着好奇心,絡繹不絕前往參觀當年這座極現代化的新街市。至於2樓豬牛羊肉檔和3樓果菜檔分別於5月4日及5月5日啟業。無獨有偶,「第4代」和「第5代中 環街市」的啟用日期都是5月1日,這天始移交給衞生局營運管理。

70年後,「第5代中環街市」僥倖保留下來,但日後怎樣保育活化,卻眾說紛紜。市民最關心的,是將來中環街市能否活化成平民能負擔得起消費的食肆商 場。現市建局的文物保育名單中,除中環街市外,還有西港城、莊士敦道60-66號、船街18號、皇后大道東186-190號、太子道西/園藝街、上海街/ 亞皆老街、餘樂里1-2號,9-12號、嘉咸街26A-C、永和雜貨店、必列者士街街市、士丹頓街88-90號、永利街10-12號、茂蘿街/巴路士街及 藍屋項目。名單中只有西港城、莊士敦道及船街項目完成活化保育,其餘仍拭目以待。

「和昌大押」淪為高檔食肆,早為人詬病,同是押店,當年上海街「同昌大押」和「啟祥大押」若保留下來,會否是一所蚊型的朗豪坊?至於船街18號活化後的食肆,地處橫街,知者不多。 (上)

1 comment:

  1. An interesting history.

    Just when the fifth generation building is going down?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