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1 January 2010

普查隊尋找全港非物質遺產

政府徵市民意見 製首份清單

【明 報專訊】回歸後本土意識不斷提高,保育意識高漲,政府現正展開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編製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除已委聘本地大學研究人員進行 普查外,亦歡迎市民參與建議有關項目,無論是製臘味、打小人等,只要是具本土特色的傳統事物,均有機會被納入清單,市民可一起動動腦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於2006年4月正式生效,中國是締約國,公約亦適用於香港。根據《公約》,締約國必須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可包括圍頭話螳螂拳

根據《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禮儀和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

政府發言人表示,普查隊研究的項目十分廣泛,涵蓋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口頭傳說和表現形式方面,項目可包括圍頭話、漁民話等;表演藝術可包 括祭白虎儀式、鹹水歌等;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可包括螳螂拳、打小人、盆菜等;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方面,可包括跌打、傳統中藥製作等;傳統 手工藝可包括蒸籠製作、醃涼果、臘味製作工藝等。

普查隊訪問拍攝作記錄

普查隊正從香港現存文獻記錄、檔案及錄像資料初步整理一份符合上述5大類別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進一步研究及調查。除了文獻及檔案記錄工作 外,普查隊亦會進行田野研究,由研究人員訪問、觀察及拍攝紀錄相關活動的過程。與此同時,普查隊亦會尋找對個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認識的人士進行訪 問,以了解有關項目的歷史沿革、內容形式、傳承人的履歷等。

政府發言人又說,有關工作會涵蓋全港各區,分兩階段進行。首期已展開,由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負責,調查地區包括元朗、屯門、荃灣、葵青、離島、中西區、灣仔、東區及南區,預計於明年初完成。第二期將於今年年中展開,調查地區包括北區、大埔、沙田、西貢、黃大仙、觀塘、九龍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