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September 2013

英國保存了港人自由


2013年09月23日
自由與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兩大價值觀,也是兩大互相拉扯的意識形態。不妨礙人民發揮活力,是自由,賺錢之後要交稅,就是為了平等。大多數歐洲的民主國家,都是左右兩黨輪替執政,如英國的保守黨與工黨,德國的基督教民主黨與社會民主黨。這是保守主義(或古典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制衡。
雖說是政黨輪替,但一般而言,右翼政黨的當選的機會大一些,執政時間長久一些,為甚麼呢?現代化就是用科學理性和專業分工的方法,拆解傳統社會的自然締結(家庭、宗族、鄉社、行會、師徒、幫會等),實現科學理性的統制,故此現代社會更加需要不斷復興傳統,以對抗現代科學管理的冷酷不仁。
要實現合理的現代社會管理,一般是在本國之內用公共行政權力來判斷和分配,然而,這種願望往往落空,因為公共行政權力要行使得好,科學理性要實現得合理,需要一個恆久對話和調整的過程,而這個調整過程,需要權力的對等,例如一個村社與一個地方議會對話,就是對等的,但一個孤立的市民個體與一個地方議會對話,即使那個議會是守法的和民選的,那位市民也會吃虧,也會受到欺壓。制衡現代國家官僚統制,當然可以用現代的NGO(民間組織)、跨國正義組織,這是左翼社運界鼓吹的方法。然而,NGO是基於公民的理性結盟,而且頗多NGO受到本國政府或外國政府(特別是美國)的補貼和控制,其威力難與植根於神秘締結和強制義務的本土傳統組織(如家庭與宗族)相比。
英國統治香港,放棄國家統制的快速現代化的方法,用的是提升民間權力與自由的漸進方法,民間社會(宗族、村社、師徒等)由中國大陸逃難下來香港,得到英國適時的保護,令民間社會可以在現代社會獲得幾十年的生長機會,變成現在香港的蓬勃自由狀態。舉例,舊式的屋邨管理,就容許同鄉會在公眾地方設立社壇和祭祀,也容許家庭在門口安放土地神,在走廊打麻雀聯誼,令屋邨變成現代村社。
以舊時英國殖民政府的威權,它可以隨時取締在屋邨走廊打麻雀和踢足球,禁止在走廊之間挑擔叫賣腐竹糖水和滷水雞翼,但英國政府將權力克制住。這是為甚麼?為了保存香港民間社會的自由。因為英國政府知道,只要它用力一捏下去,香港就變成新加坡,香港人就變成機械人。
九七之後,這種藏力於民、在社群裡面厚殖力量的英國政術消失了,香港採取了法西斯式的官僚理性統制。我們老一代香港人,仍保有飽滿的個性自由、時刻提防官僚專制的警覺,應當感激英國的保守主義統治。

Monday, 16 September 2013

華裔女設計師劉揚《東西相遇》:圖說東西方文化差異

2013-08-11 by 

華裔設計師劉揚曾經在2007年出版了《東西相遇》一書,引起巨大反響。該書用簡潔的筆劃,用簡單明瞭的圖畫向讀者表現了德中兩個社會的細節,比如兩國家庭對待孩子的態度,人們旅遊的方式,雙方的審美觀等等。大部分都是人們的日常經歷,讓德中讀者們都能引起共鳴。
《東西相遇》是劉揚在中德兩國各生活13年後,在紐約的創作成果。這一系列作品曾受邀在德國外交部展出,在網上也廣受轉載。
對於劉揚來說,她只是對比兩國的文化生活差異,而並非肯定或者否定其中一方。通過這些對比,雙方都能更直觀地瞭解對方,也反思自己。由於設計師個人的生活經歷,她對兩個社會、兩種文化的理解都遊刃有餘,所以她對這些細節的描繪都深刻而獨具一格的。
635118173926028055劉揚
華裔女設計師劉揚
劉揚自述:
兩千零三年,我在中國和德國生活的時間正好相同,都是十三年。
同年我搬到紐約並開始了這個系列作品的創作,希望給多年中德的生活與往事作一個視覺總結。
這是一套關於文化對比的作品,共四十六張圖片,紅色代表中國,藍色代表德國。
創作過程近四年,兩千零三年至零四年首批為十二張,兩千零六年重新創作二十二張,兩千零七年完成並加入最後的十二張圖片,同年《東西相遇》一書在德國出版。希望這套作品能夠幫助您瞭解到更多關於中德生活的細節,並更加輕鬆幽默地看待文化差異。
6351181762334281071
意見
劉揚簡歷:
劉揚(Yang Liu)於1976年生於北京。 13歲隨家人遷居德國。17歲時她被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系錄取,師從于霍爾格•馬諦斯,獲碩士及大師班學位。畢業後,劉揚曾先後在倫敦、柏林、紐約工作及生活。2004年,劉揚在柏林開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劉揚曾任教于荷蘭設計中心、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英國格拉斯歌美術學院,並在國際設計研討會及博覽會講座。劉揚的作品曾多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獲重要獎項,作品被國際多家博物館展覽並收藏。
以下是劉揚眼中的德國中國差異,藍色代表德國人紅色中國人
6351181766733488802
生活方式
6351181769463493603
準時
6351181772093658224
人際關係
6351181774499182445
對待憤怒
6351181777160547126
排隊
6351181779046590437
自我
6351181781060553978
周日的街景
6351181784456679939
聚會
63511817862865631410
在餐廳
63511817887061273911
胃疼時的飲品
63511817916248925212
旅遊
63511817939383765813
美麗的標準
rd070704031
處理問題
63511817986542648715
三餐
63511818004467080216
老人的日常生活
63511818026587919017
淋浴的時間
63511818081047614718
心情與天氣
63511818114868474119
領導
63511818129828900320
時尚
63511818167159765921
孩子
63511818182213792422
對待新事物
63511818214412248924
太陽
63511818231244678515.1
交通工具
【觀察者網 – 國際在線】

Sunday, 15 September 2013



紅芽芋仔
(2013年09月16日)

【am730專欄】在深水埗的菜檔,見了紅芽芋仔,鵝蛋般的大小,正想回頭再買。回頭走過,一個老婦人在揀,久久不能揀完,芋身潮濕,看來為了增加重量而灑水,或貯藏不善而着了水,這是不在行或存心不良。這年頭的商販,這年頭的香港,算吧。芋仔售價八元一斤,五年前還是五元一斤的。
六七十年代在鄉村住,中秋節拜月光,用一個平底大筲箕,中間是幾個少油的豆沙月餅,旁邊是本土農產,如芋仔、花生、菱角、馬蹄,白水煮熟,外加廣東來的沙梨、楊桃、林柿和廣西沙田來的沙田柚,頗有秋收祭祀之意。祭祀之物,都是嶺南土產,芋仔更是自己種的。非土產之物不可用於祭祀,這是《禮記》的古訓。
當年天津鴨梨是秋天時令水果,價廉物美,清甜而酸,但好食歸好食,天津是北方,祭祀用的還是廣東沙梨。現在的鴨梨,淡得不堪入口,食也不能食了。年前,日本的水晶梨還好食,大陸引入品種,廣泛種植之後,味道也淡薄了。
紅芽芋與檳榔芋和荔浦芋不同,紅芽芋是母子共生的,一個母芋連帶八九個芋仔。母芋大如雙掌抱圓(左右拇指與食指圍攏成圓形),可惜味道淡薄,只好留作自家食用,芋仔有鵝蛋般大,滋味比芋頭甜美,可以拿到墟市賣。檳榔芋和荔浦芋也有連生的芋仔,但體型較小,不能拿去賣。
芋頭是華夏的古老作物,與明朝移植入華的番薯和馬鈴薯不同。舊小說常有情節,說深山古寺,老僧焙火煨芋,與來客談禪。冬藏之芋,其味醇香,澱粉綿密,深夜煨熟而食,可暖腹一夜。
種植芋頭要在山坡沙地,當陽、疏水而通風,種芋要半年才可得食,期間要除草、灌水和施以禽畜糞便之重肥。芋頭甚耗土地肥力,即是抽取土地的微量元素,故此必須輪耕,例如一年種了芋,明年就要種番薯、蘿蔔、禾之類,否則土地無法恢復肥力,就會貧瘠變硬。恢復肥力,是等蔬菜腐殖質、昆蟲、蚯蚓、雨水等在田地漚幾個月,使微量元素回復先前的水平。
芋頭不怕風雨,收成有保障。種芋要厚殖泥土,堆成田畦。芋田好看,尤其在仲夏施肥之後,用乾稻草鋪蓋泥土,防止雜草生長,之後放水灌田。悶熱無風,鳥鳴蟬噪,遠處幾聲雞啼,芋葉墨綠而芋梗紫紅,葉上有一層白絨,葉葉如綠色小鏟低垂,不及蓮藕荷葉之美艷多姿,惟於高山沙地見之,也是賞心悅目。赤足走過芋地,泥土曬得微熱,想像芋頭在裡面緩緩生長,此農家之樂,千金不易。
紅芽芋仔要曝曬幾日,收水之後,下鹽煮熟,再曝曬一個下午,滋味才夠濃厚。這是後來讀食經才懂得的,當年只是白水煮熟攤涼,拜了月光就食。

周一刊出/陳雲~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下一篇:  MARY & PAUL

回首頁      列印

Saturday, 14 September 2013

收藏一下吧~很難找到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配藥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 、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 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嶽〗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恒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刹】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臺〗、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岳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 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臺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嶽寺塔〖河南登封嵩嶽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五帝有五種說法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②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④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⑤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餘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
【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 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撲克人物】
黑桃J:查理斯一世的侍從,丹麥人霍克拉
紅桃J:查理斯七世的宮廷隨從拉海亞
梅花J:亞瑟王的著名騎士蘭斯洛特
方塊J:查理斯一世的侍從羅蘭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納,古希臘神話中智慧與戰爭女神
紅桃Q:朱爾斯,德國人,查理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國的蘭開斯特王族的約克王后
方塊Q:是《聖經o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后
黑桃K:大衛,西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擅長彈奏豎琴
紅桃K:查理斯一世,弗蘭克國王沙勒曼
梅花K: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塊K:羅馬名將和政治家朱亞斯


【十二生肖】
〖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埃及〗牝牛、山 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
〖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
〖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


【年齡稱謂】
繈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 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婚姻周年】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 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鑽石婚、第70年§白金婚

【科舉職官】〖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 、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遊記》、曾樸《孽海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馬克白》、《奧賽羅》


(ˆ◡ˆ) ノ「多按讚」實用、好康訊息才會常出現喔!

Friday, 13 September 2013

快失傳的廣東話歇後語:

快失傳的廣東話歇後語:
1.阿茂整餅——無果樣整果樣 
2.白糖炒苦瓜——同甘共苦 
3.半夜食黃瓜——唔知頭唔知尾 
4.扁鼻佬戴眼鏡——冇得頂 
5.陳年中草藥──發爛渣
6.豉油辣椒醬——你想點就點
7.豉油撈飯——整色整水
8.廚房階磚(士油樽蓋)——鹹溼
9.單眼仔睇老婆——一眼睇哂
10.斷柄鋤頭──無揸拿
11.番鬼佬月餅──悶極
12.番薯跌落灶——該煨
13.飛機打交──高鬥
14.飛機火燭──燒雲(銷)(魂)
15.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 16.肥佬著笠衫──幾大就幾大
17.肥婆坐屎塔──TUP TUP 撼
18.墳場發電機——電死人
19.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落
20.棺材柺杖——死頂
21.棺材鋪拜神──想人死
22.棺材頭燒炮丈——嚇死人
23.跪地餵豬乸──睇錢份上
24.海底石斑──好瘀(魚)
25.航空母艦——食水深
26.和尚擔遮——無法(發)無天
27.黑白天鵝——日哦夜哦
28.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29.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殘
30.火燒旗杆──長嘆(炭)
31.火燒棺材──大嘆(炭)
32.火燒豬頭──熟口熟面
33.苦瓜炒鴨——苦過弟弟
34.老公荷包——夫錢(膚淺)
35.老公潑扇──悽(妻)涼
36.老婆擔遮──陰功(公)
37.老鼠尾生瘡——大極都有限
38.甩柄士巴拿──得棚牙
39.落雨擔遮——死擋(黨)
40.賣魚佬──有聲(腥)氣
41.南無佬跌落屎坑──無曬符
42.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43.年三十晚謝灶──好做唔做
44.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45.撒路溪錢──引死人
46.三斤豬頭——得把口
47.山草藥──噏得就噏
48.神仙放屁——不同凡響
49.神仙過鐵橋——包穩陣
50.神臺貓屎──神憎鬼厭
51.生蟲柺杖——靠唔住
52.生水芋頭——神神地
53.屎忽窟生瘡──無眼睇
54.石灰鋪路——白行
55.屎坑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56.屎坑石頭——又臭又硬
57.溼水欖核——兩頭滑
58.溼水棉花──無得彈
59.十月芥菜──起曬心
60.十月蔗頭——甜到尾
61.壽星公吊頸──嫌命長
62.甩頭筆——唔拾(寫)得
63.水兵對水手——水斗水
64.死人燈籠——報大數
65.擡棺材甩褲——失禮死人。

Thursday, 12 September 2013

Bro. MAHER, Ralph FMS

Bro. MAHER, Ralph FMS
馬和修士
 
* Birth in Shanghai, China: [1915]
* Arrival in Hong Kong: [1953]
* Death in Hong Kong: [12 December 1976]
Death of Marist Brother, F.M.S.
R.I.P.
The death occurred on Sunday, 12 December 1976 at Caritas Hospital of Brother Ralph Maher, a member of the Marist Brothers community of 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 Kowloon.

Brother Ralph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15, a member of a large family, and was educated by the Marist Brothers at St. Francis Xavier
s College, Shanghai. After his secondary education he was employed for some years in a bank. He entered the Novitiate of the Marist Brothers at St. Genis Laval, France, in 1939 and made his religious profession in 1940. Later he returned to Shanghai where he worked as a missionary teacher at 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 He came to Hong Kong in 1953 where, apart from a visit to Europe for his second Novitiate and one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taugh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wing to ill- health, Brother Ralph was obliged to give up active work in the classroom and for his last four years he acted as supervisor in the college library and sacristan in the community chapel. Despite continued ill health, borne with great patience and fortitude, he retained his interest in school activities, especially among the ex-students, many of whom visited him and corresponded with him. His health gradually deteriorated and he was called to his reward on Sunday, 12 December in the thirty-sixth year of his religious life. Requiem Mass, which was attended by the whole student body and staff, was celebrated at the 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and the Funeral Mass at Kowloon Funeral Parlours on Wednesday, 15 December. Mass was followed by the burial at the Marist portion of the Cheung Sha Wan Cemetery.
 24 December 1976
 
聖母小昆仲會
馬和修士安息
本 港 聖 母 小 昆 仲 會 馬 和 修 士 , 於 一 九 七 六 年 十 二 月 十 二 日 在 明 愛 醫 院 病 逝 , 享 年 六 十 一 歲 。 馬 修 士 在 一 九 一 五 年 生 於 上 海 , 曾 就 讀 於 上 海 聖 芳 濟 書 院 。 畢 業 後 矢 志 獻 身 修 會 及 教 育 , 故 於 一 九 三 九 年 赴 歐 接 受 修 士 訓 練 , 後 來 重 返 上 海 任 教 , 一 九 五 三 年 來 港 。 馬 修 士 在 港 擔 任 教 育 工 作 達 二 十 多 年 , 近 年 老 多 病 , 暫 停 教 學 , 但 仍 負 責 聖 芳 濟 書 院 圖 書 管 理 工 作 。

聖 母 昆 仲 會 於 上 週 三 上 午 十 一 時 , 在 聖 方 濟 各 堂 為 馬 修 士 舉 行 追 思 彌 撒 , 同 日 下 午 三 時 在 九 龍 殯 儀 館 大 殮 , 隨 即 安 葬 長 沙 灣 天 主 教 墳 場 。 1976 年 12 月 24 日

聖芳濟書院 (上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芳濟書院 (上海)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又稱聖芳濟學院
學校於1874年9月21日上海公館馬路孟斗班路(Rue Montauban)路口(今金陵東路四川南路)正式成立。學校初期由耶穌會主辦,於建校十周年時,遷入虹口區南潯路新址,於1875年法國聖母小昆仲會全面接辦。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修會修士於1950年被驅逐出境,到香港成立聖芳濟書院 (香港)。學校於1952年轉型為公立學校,名為上海市北虹中學,2003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1]

辦學特色[编辑]

宗教信仰自由與自主[编辑]

收生方面[编辑]

據史料記載,學校招收的學生來自不同地方,而他們亦具不同宗教背景。1882年,112名學生中,「天主教友70人,信奉基督教者22人,猶太教回教徒2人,波斯教徒2人,非教友者15人」;1884年,196名學生中,「信奉天主教者123人,基督教35人,猶太教6人,回教3人,外教者24人。」[2]
允許持有不同信仰異端信仰的學生入學,實際上體現了對學生母國不同宗教文化傳統的默認,這種默認傳達出的,是學院管理方相當開明和開放的宗教與文化觀念,它的開放和開明度甚至使得它客觀上超越了一教一派的宗教宗派立場之約束。
隨著學院的發展和華人學生數量增加,並成為學生主體,學生中的教徒比例越來越低,非教徒學生數量之大曾有達到95%的記錄。[2]

宗教活動方面[编辑]

在宗教活動上,學校亦實行了自願自主的方針。例如一些學生在當年的敘述中指出:「作為一個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的人士,澳斯汀先生從不試圖將他的宗教信仰強加給他的學生。除非是被直接詢問到宗教問題,他從不在授課中途中止授課。他寬容大度地主張,對於上帝的信仰主要地發自內心。」,口述中的澳斯汀先生是指當時的院長。[2]
「我們不入教的同學繼續留在教室上課。憑良心講,學校裡的相公,除了上課講課,別的東西什麼叫你入教之類的從來不跟我們講的。他們教學上都很有一套,有真本事的。」「學校裡的相公從來不動員我們參加教會」。[3]

教學課程方面[编辑]

早於1921年,學校的已不是以宗教課程為主導。學校以英語數學類及其他西方科目為主,例如繪畫物理地理。只有第1至第3班的學生需要修讀宗教科,年長的學生則完全不需要修讀宗教科目。初中的宗教科,甚至是以教授宗教歷史為主,一般學生只當是一般西史科看待。[4]
相比起同期的基督教教學,聖芳濟書院的宗教教育是最小規模的。課程安排中比例極小的宗教歷史科目並沒有發揮宗教教育的作用,反而豐富了學生們的世界歷史知識,開闊了眼界。

學業紀律要求嚴格[编辑]

學校在學業與紀律管理方面採取了相當嚴格的精英教育。在手寫書法、每週考試、升留級淘汰以及行為規範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

手寫書法[编辑]

學校明確提出端正整潔、美觀大方的書寫要求。為達此要求,學校不允許學生使用自來水筆。據說是因為自來水筆的筆頭比較滑,練不好字。學校要求學生使用蘸水鋼筆,因為寫起來有筆鋒,比較漂亮,有利於練字。
考慮到中學生年齡尚小,為避免其使用蘸水鋼筆時不小心弄翻墨水,學校在每張課桌上均設有一個特製的圓孔,用來放置墨水瓶。
學校具體上有兩個要求,一是不准潦草,二是作業本上不准留有擦拭的痕跡。
英文書寫還有字體要求,一般是要求寫斜體(意大利體)。中文則在低年級設有專門的書法課,幫助、指導學生練習書法。
如果有學生達不到這些書寫要求的話,有些中國教師有時會把這樣的作業本扔出窗外,大多數時候老師則會以增加書寫行數為懲罰辦法(學生稱之為「罰抄」)。罰抄數量一般以罰抄20行開始。第一次罰抄後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就要加倍,不行的話再加倍,直到老師滿意為止。最多的有被罰抄100行的。[5]

周考制度[编辑]

校方認為:「課程之進步賴乎獎勵。故設每星期一小考,每半年一總考,每歲一合考。」故設周考(Weekly Competition) 。[6]
每門功課每週都要考試。這和別的學校是不一樣的。[7] 校方會要求總務室於周考後作匯總,把學生按成績排名次,並將名單交予院長Pastor)。
校方對不同成績的同學採取了不同的對策:成績好者,給予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獎勵,以表彰先進、激勵暫時的後進。成績欠佳者,尤其是連續幾次周考成績名次排在比較後面的同學,可能會考慮換班級,例如從A班換到B班,以更適應學生的學業程度。有時,或會要求這些學生回家轉告父母,請他們來校與校長談話,希望家長瞭解孩子在校學習的真實情況,以便有效地幫助孩子進步。因此不會引起孩子的過分緊張甚至敵對情緒。

升級淘汰[编辑]

高比例的升班淘汰制度體現了精英管理理念。聖芳濟書院的招生歷來並不太多,1874年1895年,學院共計錄取數為1060名,平均每年錄取88人左右。實際報名數當然不止於此。因為入學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包括必要的考試。[2]
儘管所招收的新生已極具競爭力,修會依然從其精英管理理念出發,堅持嚴格的高比例的升班淘汰制度。
雖然在周考中表現不佳的學生是有彌補機會的(補考或者換班),但升班考試要比這嚴格更多。因為這個考試是有著明確的淘汰意味,一般來說,每次每級都要淘汰一個班的數量。這樣逐年淘汰,形成了明顯的寶塔型班級結構。
最後到畢業年級時,往往只剩下2個班級。所以比起錄取人數來,聖芳濟的畢業生人數更少。以1910年1934年為例,25年中,共計畢業學生426名,平均每年17名左右。和年錄取數對照,淘汰率約為80%以上。[2]

聖芳濟書院本部[编辑]

大事記[编辑]

公館馬路[编辑]

1874年,學校成立,只有教師1人,外藉學生4人,來自丹麥、愛爾蘭、美國、德國4個國家,只有兩間教室,以鄰近之一片棧房空地暫作為操場。至第一學期結束,學生為17名。[2]
1875年,學校交由法國聖母小昆仲會全面接辦。
1879年,外僑學生增至90人,原校舍不敷使用。1880年,修會出讓洋涇浜聖若瑟堂相鄰的一幢樓房作為校舍,同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學校初具規模。

南潯路[编辑]

1882年,修會在南潯路的虹口天主堂聖心堂)對面建新校舍。
1882年11月,學校奠基,歷時三年竣工。主建築為法式四層洋樓一幢,前後有大小操場各一個。

南潯路新址[编辑]

1884年,學校慶祝建校十周年,遷入南潯路新址(即今日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上海道台邵友濂送贈一組大型建築鐘,安置於新建大樓的三角屋頂上。其時學院有學生196人,中國學生23人。
1893年,學生總人數達到286人,中國學生也與日俱增,因該校收費昂貴,早期入校的中國學生,大多是家境比較富裕的官宦子弟。
1905年,學校首次派遣學生四人參加英國劍橋大學公開考試,即有三人獲合格文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學生名額增至740人,修會著手計劃將中、西兩部,分地設校。
1922年,為籌備建立分校,修會發起第一次募捐。
1944年,學校本部又分設一個中國班,同時,學校改以福煦路Avenue Foch)的中國分部為總校。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修士被驅逐自香港,成立聖芳濟書院 (香港)
1951年2月,上海市教育局派員接管了聖芳濟中學總校與分校。
1952年,總校與分校更名為私立時代中學總校與分校。
1953年8月,經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時代中學改為公立,並決定南校、北校分辦;南校繼續用時代中學校名,北校改名為上海市北虹中學。

聖芳濟書院中國部[编辑]

西華德路[编辑]

1923年,聖芳濟書院的中國部租用西華德路Seward Road)(今長治路)舊式樓房為校舍,稱為聖芳濟書院分校。
1925年,遷至蓬路Boone Road)(今塘沽路)與乍浦路Chapel Road)交界的一所洋房,其設施適合350名學生就讀,不過,學校實際容納了學生750人。
學校又於唐山路東購地37畝作為臨時運動場。原擬於該地興建分校校舍,不過因為國共內戰關係及因為該處被規劃為工廠區,不宜設校,遂變更計劃,準備另行擇地造屋。

福煦路[编辑]

1934年聖芳濟書院總校於建校六十週年紀念,再次為籌建分校幕捐。國民政府大員宋子文送贈匾額,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詞讚頌,鐵道部長顏德慶專函致賀,上海市長吳鐵城致辭。
兩次募捐所得,用於建造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福煦坊的新校舍。[2]
1937年,新分校行將落成,七七事變爆發,接著日軍在上海發動了八一三事變,聖芳濟書院中國部又以地處戰區無法上課又遷至孟德蘭路Mandalay Load)(今上海圖書館對面的江陰路)及南京路女子中學兩處上課,直至1939年9月遷至福煦路新址。後來,中國部需向當時日本軍政府教育部門註冊,並改校名為「聖芳濟中學」。

註腳[编辑]

  1. ^ [1] 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
  2. 2.0 2.1 2.2 2.3 2.4 2.5 2.6 聖芳濟書院華人部:《聖芳濟書院60周年紀念特刊》,1874-1934,上海。
  3. ^ 舊生張宏道、史元麟及孫雪山口述。
  4. ^ 王寅清、柴芷湘:《上海求學指南》 第50至51、57至58、61、65至68、82至83、87至89、116至118頁。
  5. ^ 舊生張宏道、周斌章、張宏遠、史元麟口述。
  6. ^ 聖芳濟學堂:《聖芳濟學堂章程》(中英合刊),第7頁。
  7. ^ 王寅清、柴芷湘:《上海求學指南》,1921年版,第50至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