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輯很珍貴的老照片 (6)
風災後的灣仔 1.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 「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 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
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Lancelot Dent)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上春園街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個煙花地,洋妓女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提供服務。至於灣仔道以東、今日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至戰後方才開採完畢後,摩理臣山亦被夷平。
風災後的跑馬地 2
風災後的跑馬地 1
風災後的德輔道中 2
1926年的石塘咀 2
風災後的灣仔 1.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 「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即指灣仔。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 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不停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在英國人到來以前,灣仔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他們居住的地方。
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起源為寶順洋行東主顛地(Lancelot Dent)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後來顛地破產,春園亦於1867年消失。上春園街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個煙花地,洋妓女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提供服務。至於灣仔道以東、今日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經是石礦場。石礦至戰後方才開採完畢後,摩理臣山亦被夷平。
早期灣仔最繁盛地區是在皇后大道東一帶。灣仔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1841年建築皇后大道前,海岸約在大道東附近。建造大道東時第一次填海,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即今日的莊士敦道。 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1922年起的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歷時九年,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並建造了軒尼詩道、駱克道等街道,灣仔的面積因而增加90英畝
風災後的跑馬地 2
風災後的跑馬地 1
風災後的德輔道中 2
1926年的石塘咀 2
石塘咀地區的第一次興旺源自1880年人們在此採礦 ( 主要是花崗岩)。當花崗岩被採盡後, 此地曾荒廢了一大段日子. 然而在20世紀初,港督彌敦下令將港島的妓院從上環搬到石塘咀,從而開啟了它的黃金時期。在此段期間內,富人湧到石塘咀取樂,石塘咀內妓院和酒樓林立, 遂締造了"塘西風月"這一個惹人無限暇想的名詞. 塘西風月啟發無數的小說,電影,最顯著的是由梅艷芳,張國榮主演的 "胭脂扣"(1987)。
這個黃金時期一直持續1935年, 香港政府禁止賣淫, 妓院被逼關門, 塘西風月遂成絕嚮。然而在日佔期間,日本軍政府在石塘咀重開妓院,後更名為藏前, 使石塘咀再次蓬勃起來. 當時石塘咀的妓院約有500家,但只有日本人和特務有能力"幫襯",因為日治下的香港生活太艱苦 ,一般平民百姓那有能力消費。
日本撤退後,石塘咀恢復其原本名稱,成為一般尋常百姓家。石塘咀的風情和歷史痕跡亦隨著城市化進程被沖走. 網友諸君若對塘西風月這段歷史有興趣. 可瀏覽我早前的網誌"香江花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